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7篇
  免费   1303篇
  国内免费   1755篇
测绘学   681篇
大气科学   691篇
地球物理   952篇
地质学   3164篇
海洋学   949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429篇
自然地理   61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了科学合理地对徐州市境内的矿产资源潜力进行评价,寻求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以现有资料为基础,对多源数据进行规范整理,统一空间坐标参数,利用MapGIS和Access软件,初步建立了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相结合的徐州市基础矿产地质数据库。结合项目的需要,依据规范建设专题数据库,为开展区内现代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在龙州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的堆积型铝土矿矿源层,提出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两个时代的矿源层。探索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寻找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的有效性试验工作。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处,探获新增铝土矿(3341)资源量5 289.15万吨。重新厘定区域地层岩性及岩相特征,系统总结区内铝土矿矿床(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控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预测找矿模型,圈定成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6处,开展区域矿产预测,初步评价了本区铝土矿资源潜力。为该地区下一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规划和开发提供了丰硕的基础资料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一种测震仪器数据流接入框架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对测震仪器的辅助性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和交换共享的需要,通过分析地震数据采集器传输数据流的方式和特点,利用软件工程思想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复用技术,建立了一种轻量级、可复用的应用框架,为面向测震仪器的数据接入程序设计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高性能、异步流水的体系结构。对框架的实现细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将框架成功应用于测震台站运行状态监视系统中,测试结果证明了框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为框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994.
作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协调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空间开发失控和区域无序竞争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理国情成果数据、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和行业专题资料及统计资料,结合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方法,在构建适宜榆林市实际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榆林市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榆林市最适宜开发和较适宜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的西北部地区,占榆林市总面积的18.4%;最不适宜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南部地区,分别占榆林市总面积的39.86%和41.75%。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榆林市东南部多为山区、地势复杂,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同时该地区人口数量大,导致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较为匮乏,开发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95.
山东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其主要构造-岩浆事件包括:1220~200 Ma,扬子板块相对华北板块的南北向碰撞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与造山后高碱正长岩,属于典型的幔源型花岗岩系列;2 165~150 Ma,晚侏罗世时期形成与金矿有关的玲珑(昆嵛山)造山早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为过铝质花岗岩类,属胶东基底岩系的部分重熔产物。3 135~110 Ma,由壳幔混合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郭家岭花岗岩和伟德山花岗闪长岩。燕山期是胶东地区岩浆活动的鼎盛时期,表现为四次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代表了燕山造山事件四个构造幕,并以挤压与伸展相互转化为特征。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继承性和再生性特点,采自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锆石由核部到边部年龄值分别为2573~2194Ma、164.8~147.8和126.6~126.2Ma,显示了胶东结晶基底、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形成的年代学信息,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继承性和再生性,即新太古代胶东岩群、TTG岩系和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等胶东基底岩系交代重熔形成S型玲珑花岗岩,由壳幔混合岩浆形成的郭家岭花岗岩在形成与侵位过程中重熔交代了部分玲珑花岗岩物质并侵位于玲珑花岗岩中。分析认为2573.4~2194.4 Ma是胶东结晶基底的年龄信息,164.8~147.8Ma代表了玲珑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信息,126.2~126.6Ma则代表了郭家岭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信息。这种年龄信息组合也反映了胶东地区从新太古代陆块形成、古元古代克拉通化到三叠纪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至玲珑S型花岗岩形成、郭家岭壳幔混合型花岗岩形成演化的年代学记录,浓缩了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进而为诠释胶东地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对后续的相关科学研究尤其是金矿的多期成矿作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96.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相似文献   
997.
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一些紧密共生但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岩石。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原理对这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以了解相应的岩浆演化过程,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气—液分异是稀有金属花岗岩最重要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机制。当富水岩浆上升侵位时,岩浆发生大规模的气—液分异作用,形成新的熔体相和大量夹带气相的气泡。新的熔体相因饱和水压尸(H_2O)的突然降低而过冷却结晶形成斑状结构岩石,气泡则上升迁移至不同部位,随后破裂再次发生气—液分异形成残余气流体和残余熔体相。残余气流体进一步交代先结晶的斑状结构岩石形成蚀变带花岗岩,或者结晶形成伟晶岩。残余气流体还是金属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岩体内带的蚀变花岗岩型锡铌钽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对花岗岩的自交代作用有关,而岩体顶上带的岩脉型钨锡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在围岩裂隙中的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兰州九州重塑黄土的抗拉变形破坏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不同干密度及含水量的重塑黄土进行室内抗拉强度试验,探究轴向压裂法致使试样破坏的机理及一般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抗拉变形破坏可分为4种类型:I类,高干密度低含水量(干密度大于1.65 g·cm-3,含水量小于15%),抗拉强度介于8~12 kPa;Ⅱ类,低干密度低含水量(干密度小于1.60 g·cm-3,含水量小于15%),抗拉强度介于4~8 kPa;Ⅲ类,高干密度高含水量(干密度大于1.65 g·cm-3,含水量大于17%),抗拉强度介于4~8 kPa;IV类,低干密度高含水量(干密度小于1.60 g·cm-3,含水量大于17%),抗拉强度介于3~4 kPa。I类、Ⅱ类破坏类型属于脆性破坏,Ⅲ类、IV类属于塑性破坏。重塑黄土抵抗变形最弱的含水量为15%。通过对比分析黄土、普通黄黏土、红黏土及膨胀土的抗拉强度发现,在最优含水量处,不同干密度下黄土的抗拉强度均最小。黏性土的持水能力远超过黄土。黏土及膨胀土的抗拉强度均在最优含水量处达到最大值,而黄土的抗拉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持续减小。研究结果对黄土强度特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准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季节蓄热型地源热泵蓄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单位井深换热量、热作用半径随热泵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土壤结构、入口水温、入口质量流量、热泵运行模式等对土壤传热规律的影响,并研究了土壤热平衡问题。结果表明:同一半径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增长幅度随土壤热扩散率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热作用半径随热泵运行时间及入口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间歇运行模式下,地埋管附近土壤温度及换热量均呈波动式变化,且当径向距离大于0.3 m时,与连续模式一致;在满足换热量的情况下,流体质量流量不宜过大;系统运行一个周期(360 d)后土壤温度基本可以恢复,且流体入口温度不宜低于40 ℃。  相似文献   
1000.
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最有研究价值和开采价值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体系,仍处于研究和试采阶段。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相比相对比较容易,在钻进过程中能够形成较稳定的孔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主要方法有热激法、降压法、置换法和化学抑制剂法。SAGD(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技术也叫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在重油、油砂开采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被认为是目前重油开采最有效的方法。对SAGD技术应用到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经过分析发现将SAGD技术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是可行的,但确定两口水平井之间的距离是关键,且在应用时要将上部井变为生产井,下部井变为注汽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