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77篇 |
免费 | 19706篇 |
国内免费 | 104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75篇 |
大气科学 | 5671篇 |
地球物理 | 7948篇 |
地质学 | 29479篇 |
海洋学 | 8437篇 |
天文学 | 477篇 |
综合类 | 3439篇 |
自然地理 | 59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4篇 |
2024年 | 1621篇 |
2023年 | 1751篇 |
2022年 | 2919篇 |
2021年 | 3423篇 |
2020年 | 2838篇 |
2019年 | 3278篇 |
2018年 | 2769篇 |
2017年 | 2593篇 |
2016年 | 2684篇 |
2015年 | 3126篇 |
2014年 | 2897篇 |
2013年 | 3534篇 |
2012年 | 3988篇 |
2011年 | 3840篇 |
2010年 | 3882篇 |
2009年 | 3632篇 |
2008年 | 3483篇 |
2007年 | 3238篇 |
2006年 | 3172篇 |
2005年 | 2587篇 |
2004年 | 1917篇 |
2003年 | 1360篇 |
2002年 | 1416篇 |
2001年 | 1284篇 |
2000年 | 1024篇 |
1999年 | 447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13篇 |
1975年 | 8篇 |
1957年 | 16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建筑防水技术在房屋建筑中发挥功能保障作用.房屋建筑的屋面、地下室、外墙面,以及厕浴厨房间墙地面等工程部位能否保证免受各种水的侵入而不渗漏,直接关系到房屋的使用功能、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做好建筑防水工程除应选用质量可靠上乘的防水材料外,还必须有周密的设计和精心的施工作保证.其中,设计是前提,面临与担负着确定防水等级、制订防水方案、选用防水材料三个重要环节的职责.为使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加快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给进一步提高建筑防水工程设计质量创造良好条件,针对这三个环节加以阐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2.
HOUYUAN LU NAIQIN WU XIANGDONG YANG CAIMING SHEN LIPING ZHU LUO WANG QUAN LI DEKE XU GUOBANG TONG XIANGJUN SUN 《Borea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ternary Research》2008,37(2):254-262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ies and Picea abundance in surface pollen and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SCF) distribution, elev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sing a large modern pollen data set consisting of 857 sampl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bies and Picea pollen are abundant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ere SCF dominates the landscape. Pollen percentages of both Abies and Picea show a unimodal pattern with changes in elevation and climate, and their optima occur at elevations from 2500 to 4000 m a.s.l.,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from −1 to 10 °C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rom 450 to 850 mm. The optimal elevation of Abies and Picea pollen distribution decreases with latitude from c . 4000 m in the south (21–32°N) to c . 2500 m in the north (43–49°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bies and Picea pollen abundanc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dern distribution of these taxa, which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elevation and climate. These relationships could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pollen data in terms of climate and elev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73.
从全球尺度对原大西洋与古亚洲洋构造域大地构造旋回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巨型构造域内的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性。建立古大陆构造单元属性"动态行为"的理念,将复合造山区与毗邻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出华北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毗邻复合造山区的构造演化进程密切相关。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的主体特点是:1)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发育石炭纪—二叠纪陆表海盆地、裂陷槽和上叠盆地,及三叠纪的山间盆地;2)华北前陆盆地与复合造山区构造演化进程同步,在古陆上形成石炭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中三叠世的陆相沉积,以发育红层和局部形成膏盐为特点;3)原华北古陆北缘"构造岩浆活化带"属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最南端的构造单元,具有构造前锋带属性。 相似文献
74.
载炭泡塑吸附法对金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只能用于抽滤吸附不能振荡吸附,分析手续繁杂。本文以载炭泡塑振荡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矿石的金量。样品在650℃高温灼烧2 h,用50%王水和10%氯化铁加热溶解,溶液冷却后加入5%高锰酸钾氧化,用中密度规格的载炭泡塑两次振荡吸附溶液中的金,然后于580℃高温灼烧后以50%王水溶解灰分,直接用ICP-OES测定金量。方法检出限(3σ)为0.002μg/g,精密度(RSD,n=11)小于3.7%。本方法对金的吸附率大于99.9%,测定范围为0.01~90μg/g,对不同类型金矿石的适应性强,解决了以往泡塑吸附法吸附率较低、标准系列与样品需同时预处理的问题,对低含量和高含量样品均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5.
1 研究背景
震群是地震序列的一种形式,其发震构造历来是地震研究的关注点之一.而双差定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震群序列的分析研究中.
甘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各种强度的地震发生频度较高,震群发生概率也相对偏高.据甘肃地震台网目录,2019年1月18日—2月18日,甘肃碌曲接连发生64次地震(图1中黄色实心圆),其中ML 0.0... 相似文献
76.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闪锌矿中镉富集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矿床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产资源基地。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为区内的典型矿床,矿床具多阶段成因特征,矿物的穿插关系清晰,能准确地识别出矿物的形成顺序。闪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依据矿物形成顺序,划分出三种具有显著不同标型特征的闪锌矿:黑色闪锌矿 相似文献
77.
分析了TDRS卫星的轨道特性及传统的地基测距跟踪技术定轨精度不高的现状,研究了基于空基的用户星精密轨道的TDRS卫星定轨,解决了基于空基的一般GEO卫星定轨问题。 相似文献
78.
79.
本文提出归一化总水平导数法,通过对总水平导数进行空间归一化计算实现了异常体水平位置和深度的估计,此外还推导出基于归一化总水平导数的欧拉反褶积法来估算地下地质体的空间位置,两种方法反演结果的相互验证可有效地提高反演结果的可信度.理论模型试验证明空间归一化总水平导数法和归一化总水平导数欧拉反褶积法均能有效地完成异常体的水平位置和深度的估计,所获得的位置参数与理论值相一致.在利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法进行磁异常解释时,对数据进行化磁极计算可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将其应用于实际航磁数据的解释,获得了岩脉的大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0.
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中的端元选择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端元选择是进行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的首要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其直接影响混合像元分解的精度。该文对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中端元产生的特定背景、当前存在的端元选择途径和端元选择方法进行综述,并通过对当前端元选择方法的分析,提出了选择或构造端元选择方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