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4篇
  免费   1288篇
  国内免费   1478篇
测绘学   522篇
大气科学   926篇
地球物理   1463篇
地质学   3230篇
海洋学   792篇
天文学   291篇
综合类   444篇
自然地理   66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Introduction The azimuth and slowness are two major features of seismic signals.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m is quite important for both phase identification and event location. Generally,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eismic stations, i.e. 3-component stations (3C) and arrays. To estimate the two direc-tional parameters,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Jurkevics, 1988) is commonly used for 3C stations and the frequency-wavenumber spectrum analysis ( f-k) (Capon, 1969; Kvaerna, Doornbos, 1986) is …  相似文献   
132.
地震前兆时空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向加载条件下,对两种构造和介质不同的岩石标本进行变形实验,测量了标本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王晓青和陈学忠等提出的描述地震前兆非均匀分布的参量————Cv值,分析了标本变形失稳过程中应变异常的分布,以期从实验角度检验Cv值方法并探讨其物理意义.研究表明,Cv值的变化与岩石变形特征的变化有关,是描述前兆分布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指标;Cv值在失稳发生前先异常上升,然后下降,并在Cv值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伴随着失稳事件的发生.因此,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3.
靳平  潘常洲 《地震学报》2002,24(6):617-626
介绍一种新的适合于地方遥测台网数据处理的方法,估算远震信号到达台站的方位角和慢度.该方法是根据信号在各台站上的到时与台站位置矢量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相关性的原理.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地方台网的记录进行处理时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信号的方位角和慢度,并能准确快捷地对地方台网记录的远震信号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4.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横波分裂与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新疆伽师地区布设的流动台阵记录到的地方震波形数据,研究了伽师强震群附近各台站横波分裂现象,给出了相应的快波偏振方向的平面场分布. 发现在台阵的塔里木盆地一侧,波偏振方向为近SN向,与塔里木盆地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褶皱变形带内,快波偏振方向变为近EW向,特别是在柯坪断裂附近,快波偏振方向与阿图什地震的震源断层方向基本一致. 由于快波偏振方向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给出的快波偏振方向反映了相应的主压应力场特征. 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成因很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横向非均匀变形造成的局部张性剪切应变能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5.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新的分层承压含水层模式 ,不但考虑含水层的力学压缩性质 ,而且考虑含水层的渗流特性 ,并结合扰动信息源的频率特性 ,分别研究扰动源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的影响机理 ,给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从方程的解释或数值解讨论扰动源与承压井含水层的力学压缩参数、渗流特性参数及与频率特性频数的关系 ,进而给出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对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汐响应的统一数学方程及其潮汐响应函数 ,并揭示了上述几类潮汐扰动信息源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影响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136.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平台结构形式。本文研究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针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型式与特点,为了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减振作用,提出了在平台结构导管架端帽和甲板之间设置柔性阻尼层的新型阻尼隔振方案。针对渤海JZ20-2MUQ平台结构,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简化计算模型,研究了隔振层参数与结构阻尼比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结构整体和隔振层层间相对位移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多种冰荷载工况和地震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阻尼隔振方案是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137.
海洋平台结构振动的AMD主动控制参数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海洋平台结构的冰激振动和地震反应控制问题,提出了采用AMD主动控制的控制策略,结合JZ20-2MUQ平台结构进行了AMD控制系统的硬参数和软参数的优化分析,并就相应于最优参数下的AMD控制海洋平台结构冰激振动和地震反应的几种代表性工况进行了时程分析,得到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结论,为实际工程的控制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提出的AMD主动控制方法对类似的海洋平台结构的控制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8.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sors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he conception of SAR is proposed comparatively to the real aperture radar anten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onger the antenna is, the higher the observation resolution will be. Just limited by the length of the antenna, the resolution of real aperture radar is generally very low and cannot meet the r…  相似文献   
139.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0.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3,他引:84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成都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