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9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922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1236篇
海洋学   53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0 毫秒
951.
Quantitative morphologic analysis of shallowly buried, dendritic channel system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mouth has been made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with the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paleo-hydrologic parameters when the incised-channels formed, then assess the paleo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uried channel systems were formed about 44 cal ka BP when the shelf was subaerially exposed and subsequently drowned and filled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with the sea level rise continuously.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from fluvial and estuarine to fully marine.  相似文献   
952.
The influence of density,foliage and stem flexibility on the roughness coefficients under unsubmerged conditions,such as Manning’s n,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An instrumentation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easuring the flow rate ranging from 0.1 to 0.3 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artificial foliated reeds.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 with different density,foliage,flexibility and flow depth is discussed.It is found that the foliage and the densit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Manning’s n.At a range of relatively low velocity and relatively large bending stiffness of stem,Manning’s n is not influenced significanthy by the flexibility of stem.  相似文献   
953.
分析了贵州威宁草海第四系窑上组剖面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的介形类、孢粉等资料,探讨了沉积物微量元素垂直变化反映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Li、Ba、Sr等14种微量元素有着很好的相关性.∑REE高,δCe、δEu呈现负异常的总体特征,但δCe在第7、11层表现为正异常;轻重稀土分馏较大,具有轻稀土富集...  相似文献   
954.
955.
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著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  相似文献   
956.
957.
本实验研究4种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搭配以及单胞藻混合投喂对刺参浮游幼虫体长生长及变态存活率的影响。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海洋红酵母分别以1∶0、0.8∶0.2、0.6∶0.4、0.4∶0.6、0.2∶0.8和0∶1的比例搭配投喂刺参浮游幼虫,观测浮游幼虫每天的体长变化以及变态成活率。结果表明,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以适当比例混合投喂能提高刺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单独投喂海洋红酵母的刺参变态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组。采用2种单胞藻以0.5∶0.5的比例混合投喂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组刺参浮游幼虫的变态成活率高于牟氏角毛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组。  相似文献   
958.
以当前海洋信息集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背景:以海洋信息集成、业务整合的迫切需求,以及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驱动;以基于Mashup的信息聚合技术和Web服务技术为支持,提出了海洋信息服务聚合平台的体系框架.研究了面向聚合应用的海洋信息服务模式和基于Mashup的海洋信息服务的聚合方法.最后以海洋信息服务聚合...  相似文献   
959.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尚缺少基于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反演全天边界层高度的有效方法。文中利用北京朝阳站、大兴站的激光云高仪数据,首先评估了梯度法、标准偏差法、曲线拟合法和小波协方差法反演边界层高度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发现梯度法容易受环境噪声的影响,曲线拟合法稳定性较好,但在夜间弱湍流条件下会将残留层高度误判为夜间边界层高度。提出两步曲线拟合法,将一天中边界层结构划分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夜间的残留层和稳定边界层,通过用不同的理想曲线对其进行两步拟合,获取全天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将两步曲线拟合法的反演结果与基于L波段探空雷达的位温梯度法的探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为0.91,证明了两步曲线拟合法的可行性以及激光云高仪探测边界层高度的应用潜力。采用该方法反演2017年5—6月朝阳站与大兴站边界层高度,对比发现:城区特殊的下垫面性质使朝阳站日间对流边界层发展更早,边界层高度更高,全天朝阳站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在308—1391 m,大兴站在197—1302 m。   相似文献   
960.
一次局地暴雪过程低层降温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霞云  刘汉华  李文娟  赵放  孔照林 《气象》2020,46(8):1015-1025
2015年12月5日在强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配合之下,浙江杭州到安徽黄山一带出现了局地大到暴雪,此次过程预报偏差较大。通过对水汽、动力和温度条件分析表明:强西南暖湿气流和冷暖空气的辐合为大量地面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深厚的湿层和合适的中层温、湿条件有利于生成大量可供降落的冰雪晶;转雪前杭州站低层异常降温是形成降雪的关键原因。通过对降温机制的分析表明:引起杭州站低层降温的原因主要是水物质相变相关的非绝热加热,冷平流的作用很弱。5日08时之前低层降温主要是降水粒子蒸发吸热引起的;5日白天低层降温主要是由大量冰(雪)晶融化吸收环境潜热导致,冷平流和垂直输送项也有部分贡献。预报中对降温机制分析不足,可能是导致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该个例中平流等降温机制较弱,冰晶融化吸热作用导致中低层形成0℃的均温层,从而使冰晶顺利到达地面。中低层温度与常用的预报相态的温度阈值相差较大,说明预报中不能机械依赖温度指标,而应全面分析降雪形成的物理机制。当降水量大时,融化吸热可以成为降温的主要机制,预报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