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1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1111篇
测绘学   434篇
大气科学   460篇
地球物理   488篇
地质学   1648篇
海洋学   58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42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从2007年8月持续到2008年5月的拉尼娜事件,是强降水的主要气候诱因,在其影响下,西太平洋暖池一带热带对流活跃,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雨带滞留华南;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为强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2)去冬今春南极海冰面积偏大和青藏高原南部积雪偏少,有利于增强夏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992.
秸秆焚烧导致湖北中东部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一次重度霾天气的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的影响,12日在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的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 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一带,3个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和孝感的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在12日增加到0.76和0.77,并出现了0.96和0.93的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的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 h达到峰值,而CO是秸秆焚烧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其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和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7。风矢量和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的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的输送是该时段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和异常偏小导致的污染物堆积是该地区污染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ON TEMPERATURE CHANGES OF SHANGHAI AND URBANIZATION IMPAC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o understand how temperature varies in urban Sha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it is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the Shanghai temperature responses to global warming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temperature trends of urban and suburb stations under different climatic backgrounds were obtained.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urban stations to suburb st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variables and temperature components were obtained, and observation data of surface and high level were combined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effect.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the cause of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temperatur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long term change trend of Shanghai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s 1.31/100a from 1873 to 2004, the periods of 1921 – 1948 and 1979 – 2004 are warmer, and the 1979 – 2004 period is the warmest; compared to suburb stations, the representative urban station has slower decreases in the cool period and faster increases in the warm one; the urban and suburb temperature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ing from urban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are increasing by the year, with the difference of mean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being the greatest in fall and that of maximum temperature being the largest in summer between the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s the warming speed, with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being the most obvious;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contributes a 0.4°C increase in 1980s and 1.1°C in 1990s to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4.
2010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期 《气象》2010,36(9):120-125
2010年6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极涡呈两个中心分布并偏离极地;北支锋区偏北,冷空气偏北偏弱;欧亚中高纬度位势高度偏高;低纬度地区多波动;副热带高压偏西,强度偏强。2010年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5.0 mm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为20.5℃,较常年同期偏高1.0℃。月内南方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共有7次暴雨过程。东北、新疆部分地区出现罕见高温天气。河北、辽宁、山东、江苏等地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995.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转换、海陆变迁的重要变革时期,包括三塘湖盆地在内的北疆地区该时期发育多个呈近东西向分布的陆内裂谷,其中存在大量基性、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它们以裂隙式喷发为特征。中二叠世芦草沟期,北疆地区发育裂谷期后半深湖沉积,沉积了厚层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白云质泥晶灰岩、凝灰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在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中普遍发育吐鲁番鳕鱼、双壳、叶肢介、介形虫等化石。其中的白云岩具如下特征:以铁白云石为主,多呈泥晶和粉晶状,与泥晶石英和有机质(含藻类)构成纹层;与方沸石岩互层,并作为方沸石的胶结物同时交代方沸石;伴生纳长石、伊利石、硬石膏、黄铁矿等多种热液矿物。此类白云岩及其热液矿物为本研究区首次发现,其分布与上石炭统火山岩的分布范围一致,表现出裂隙式、点式分布特点;火山岩中发育丰富的网状、树枝状裂缝并被热液矿物充填,可见火山岩具角砾状构造,可能反映了热液喷流口的沉积特征。初步分析认为该白云岩是一种与岩浆作用、深部热液作用相关的喷流型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  相似文献   
996.
基于Altera IP核的RS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Altera公司提供的Reed-Solomon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来实现RS译码功能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具有开发周期短、系统成本低以及稳定可靠特点。主要分析了Altera公司提供的IP核工作原理、参数配置以及接口设计,最后通过时序仿真验证了该设计的正确性。该设计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BPL长波接收机数据解调模块中。  相似文献   
997.
会泽县娜姑镇银厂铅锌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泽娜姑镇银厂铅锌矿床是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地层中的裂隙脉状铅锌矿床。本文从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岩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指出了该区具有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地层中寻找构造控制的沉积—改造—后成矿床的找矿方向,对该区铅锌矿找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古地磁场的研究在海洋和冰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受黄土来源及沉降过程的复杂性制约,运用中国黄土10Be示踪古地磁场变化的研究直到近年来才取得突破进展.综述了黄土10Be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将其应用于地磁场示踪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重点介绍了为分离黄土10Be浓度记录所包含的气候因素和地磁场影响因素而建立的LGM分离方法、剩磁矫顽力估算模型方法和"平均值概念"方法.各种创新数理方法的建立基本解决了黄土10Be示踪古地磁场的科学难题,使黄土10Be示踪古地磁场变化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9.
两种新颖的离散裂缝建模方法探讨—DFN模型和DFM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FN模型和DFM模型裂缝建模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理论和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成功为裂缝性油气藏的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方案。但是由于裂缝性油藏本身存在的复杂和非均质性,两种裂缝建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些问题。研究主要围绕DFN模型和DFM模型的优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综合的剖析,对裂缝建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半岛地处东北亚,是带动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逐渐加剧。本文分析了胶东半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对胶东半岛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流体灾害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