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5篇
  免费   1179篇
  国内免费   2474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486篇
地球物理   1499篇
地质学   4775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177篇
综合类   664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594篇
  2004年   1172篇
  2003年   756篇
  2002年   507篇
  2001年   406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285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2篇
  1950年   8篇
  1943年   7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13篇
  1928年   7篇
  192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分析了1997年11~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72.
苏北超基性岩某些超高压变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苏北芝麻坊超基性岩体,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的核心部位,与基性榴辉岩紧密伴生,是苏北最具代表性的岩体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成果资料,研究它的超高压变质特征,对研究整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具有重大意义。对岩体的形态特征、岩相学特征、特别是矿物学特征,如镁铝榴石特征的研究,结合金刚石的选出,都有力的证实苏北超基性岩是在超高压变质环境下生成的,同时也反映其是由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俯冲碰撞而从地壳深处挤压上来的幔源物质。  相似文献   
973.
范少强  曹恩伟 《江苏地质》1998,22(4):223-226
污泥堆肥化后的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对荆马河底泥接种堆置处理,揭示出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荆马河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水溶态和交换态的量很小,经接种堆置处理后,水溶态和交换态量大幅削减,结合态和残渣态量有所增加,总量变化不大,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测定都表明,处理后的底泥生物毒性有明显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974.
茅山山脉东麓的砾岩层位和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茅山东麓砾岩层的实地研究,以5条剖面的岩性、产状和生物等特征为依据,将砾岩分为三类,并分别论述其层位时代。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75.
张登和 《江苏地质》1998,22(1):53-55
论述以厚壁空心微珠为基质,研制轻质保温帽。重点阐述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配料组成的确定,工艺流程。经工业试验,试制出轻质、高强的绝热材料,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粉煤炭的产品型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76.
本文概述了在西藏高原长达450公里左右的南北向测线上取得九次湖中水下爆炸地震记录的处理结果。通过数字处理、拟合和反演等计算,得出了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结构和速度分布。 结果表明,该区整个沉积岩层厚约3-5公里,雅鲁藏布江以北到当雄地带,地壳巨厚达70-73公里;江南地区为68-45公里,并逐渐向南翘起。在成层地壳介质中发现下地壳中存在低速层,厚约10公里,速度为5.64公里/秒。分析认为,高原地形与巨厚地壳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长期挤压和内部物质运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7.
MESO-α-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VER CHINA DURING 199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re were 102 meso-α-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αCSs)generated over China and theneighboring sea during June—August 1995.Those MαCS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major areas:the west of South China,Sichuan Basin,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andthe Huanghe River Basin.Six cases of MαC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given to show the variety ofthe MαC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by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ir cold-cloud-shield black body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78.
The time damping rate of gravity wave in the range of 30-70 km is calaclated in threecircumstances:(1)adiabatic process,(2)diabatic process caused by atmospheric cooling,and(3)diabatic process resulting from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heating and cooling.The resultsindicate that the photochemical heating is as important as Newtonian cool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tothe time damping rate of gravity wave can not he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979.
By using the NCAR CCM1 model, we have designed six sensitive experiments, which areincreased and decreased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by 1℃ each in the SCS (South China Sea)and in the West Pacific warm pool,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SST by 1℃ in the warm pool withincreased SST by 1℃ in the SCS. All experiments are integrated from April to July. Comparingwith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e have analyzed the anomalies of the wind field at the upper andlower layers, the anomalies of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monsoon and precipitation for eachexperiment. In the result, we have found that the SST anomaly (SSTA) in the SCS greatly affects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SCS monsoon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during the coldperiod of SST in the SCS. The impact of SSTA in the warm pool on SCS monsoon is also found.but is weak as compared to the effect of SST anomaly in the SCS. Besides, its impact on rainfall inChina i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980.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热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MCC热力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CC整个生命史里,对流层中下部为正涡度区,200hPa以上为负涡度区;发展时刻辐合区突然抬升;MCC前期的垂直上升速度最大中心高度低于后期的;MCC的高低空的冷心、中层暖心的温度结构在成熟期以后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