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2005,29(2):187-194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IM).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30~6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632.
震前地磁幅值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张家口、昌黎和红山台站地磁日变资料,计算了幅值比。结果表明,此值是较稳定的,但往往地震前,靠近震中台站幅值比会出现大幅持续增高或突跳,形成明显异常,对未来震中地点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33.
储层含油气后会在地震资料的频谱上出现较为明显的衰减现象,利用这一特征可以进行油气检测。过去更多的计算方法是在高频段计算衰减梯度,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随着高精度地震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频带得到拓宽,低频信息也更丰富,提取地震低频信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地震低频信号段,研究发展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低频能量变化率的高精度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使用该提取方法测试了正演模型,以及对研究区储层岩性油气藏进行了测试,效果与钻井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发展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油气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634.
将广域电磁法应用于辽西地区牛营子凹陷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推覆体覆盖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在该地区发现隐伏于碳酸盐岩推覆体之下的厚层北票组烃源岩地层,并得到钻孔验证;揭示了该区侏罗系北票组地层相对于上、下地层显示为低阻的特性,获得了地下电性体真实的电阻率特征;丰富了燕辽沉降带东部的勘探层系,将该地区原有的中新元古界单一勘探层系拓展为中新元古界黑色碳酸盐岩地层和中生界北票组泥岩两套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635.
sedonthetheoryoffiniteelementanalysis,aninverseanalysismodelforthecomprehensivemediumparameter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ssetup.WiththehelpofGPSvelocityfield,thecomprehensivecrustalmediumparametersoftheplateauareinverselyanalyzed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latedmovementmacroscopicallysimulated.ItisthenconcludedthatthetectonicdeformationoftheplateauismainlyintheformofaN-ScompressionaccompaniedbyanE-Wstretching,andthepresenttectonicsettingoftheplateaushouldbetheresultofthecollisionbetweentheIndianandtheEurasiancontinentsduringtheCenozoic.  相似文献   
636.
从山岳旅游地形成和发展、管理与制度、旅游景观、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7方面对山岳旅游地研究进行综述。利用定量评价法分析载文所反映的名山研究影响力,其具有层次性、区域性、不平衡性特征;分析山岳旅游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从研究队伍、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数据、研究方向4方面展望未来山岳旅游地研究。  相似文献   
637.
以云南石林5m以上石柱侧面的水平凹槽遗迹为研究对象,测量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海拔上的石柱高度、宽度,石柱地面高程、经纬度,石柱上土蚀凹槽层数、各层凹槽距地面的高度。统计表明:石柱上的水平凹槽遗迹有土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两种,水蚀凹槽长度平均1.77m,长于土蚀凹槽(1.33m);水蚀凹槽深度平均0.45m,比土蚀凹槽(0.40m)深;水蚀凹槽宽度平均0.25m,小于土蚀凹槽(1.13m)。调查点不同地形部位(溶蚀洼地底部、洼地斜坡、溶丘顶部)的石柱高度分别是14.00m、12.3m和11.30m,平均高度12.53m;不同地形部位石柱上的土蚀凹槽层数分别是5.0层、4.9层和4.7层,平均4.95层;石柱上第一至第三层土蚀凹槽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2.00m、4.09m和6.20m。经检验:土蚀凹槽的长、宽、深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水蚀凹槽特征(长、宽、深)与海拔高度无相关性,两凹槽宽度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形部位石柱高度、凹槽层数及层高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石林发育演化过程中没有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差异性掀斜性升降活动,整体处于相对一致的构造环境中,岩溶作用均匀。   相似文献   
638.
在综合分析假白榴正长岩物相组成的基础上,以碳酸钠为助剂,分解假白榴正长岩中主要矿物相,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并与石灰石烧结法进行比较。烧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碳酸钠为助剂,假白榴正长岩粉体在760~880 ℃条件下反应10~15 h,矿石中主要矿物的分解率可达971%。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纯碱烧结法处理1 t假白榴正长岩矿石,消耗Na2CO3 065 t,且约95%的Na2CO3可以回收循环利用,消耗标准煤19097~20682 kg,排放CO2 077~081 t,一次性资源消耗量、标准煤耗、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分别比石灰石烧结法分别减少了65%、63%、65%。纯碱烧结法具有一次性资源消耗低、能耗低和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少等优点,工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39.
为揭示陆相盆地成煤沼泽内基准面变化与煤岩组分的关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柴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煤系层序格架下的煤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区域构造应力转换面和地层颜色突变面等9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纪煤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研究区主要煤层(F煤)形成于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中晚期的废弃辫状河冲积平原之高位沼泽环境,煤岩显微组分以高惰质组(平均57.7%)和低镜质组(平均32.0%)为特征。根据垂向上煤岩显微组分的变化特征,将F煤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和5个五级层序。垂向上F煤镜质组含量总体向上呈增加趋势,反映了泥炭沼泽内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基准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40.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 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逆冲断层组成(D2),是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弧形构造带西段褶皱轴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叠加在先前轴向近东西向的开阔宽缓的褶皱(D1)之上,形成典型横跨叠加构造。弧形构造带中段和东段,褶皱轴向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填图显示,在弧形带形成之前,发生过一期轴向北东到北北东向褶皱为主的变形(D1)。据变形序列、卷入的地层以及区域构造关系判断,西段与中、东段D1变形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很可能与华北、扬子的碰撞相关。而相关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显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主期变形(D2)的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 Ma),所以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记录了两期不同系统构造变形的叠加,这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