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13篇 |
免费 | 4096篇 |
国内免费 | 24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19篇 |
大气科学 | 1252篇 |
地球物理 | 1614篇 |
地质学 | 6370篇 |
海洋学 | 2017篇 |
天文学 | 109篇 |
综合类 | 782篇 |
自然地理 | 10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98篇 |
2023年 | 389篇 |
2022年 | 597篇 |
2021年 | 771篇 |
2020年 | 679篇 |
2019年 | 624篇 |
2018年 | 605篇 |
2017年 | 547篇 |
2016年 | 589篇 |
2015年 | 688篇 |
2014年 | 626篇 |
2013年 | 795篇 |
2012年 | 813篇 |
2011年 | 790篇 |
2010年 | 797篇 |
2009年 | 773篇 |
2008年 | 734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656篇 |
2005年 | 566篇 |
2004年 | 458篇 |
2003年 | 338篇 |
2002年 | 292篇 |
2001年 | 297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2.
江西相山铀矿田如意亭剖面火山岩的年代学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江西相山铀矿田如意亭剖面最底部的熔结凝灰岩代表了相山火山-侵入活动的开始时间,本文首次报导了该熔结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得出其形成年龄为137.3±0.9Ma,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活动开始于早白垩世。此外,对如意亭剖面的两个流纹英安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是136.8±2.5Ma和136.4±1.5Ma,对采自如意亭剖面的流纹英安斑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是135.0±2.0Ma,对采自如意亭剖面的碎斑熔岩的定年结果是134.1±1.6Ma,这些定年结果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得出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时代集中在135Ma左右(137~132Ma),再次证实了相山火山-侵入活动始于早白垩世,是一次集中且短暂的火山-侵入活动。本文对如意亭剖面的定年结果证实相山地区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的火山岩地层应属于早白垩世。然而赣杭构造带上原先所划分的打鼓顶组与鹅湖岭组火山岩形成的时间与武夷山北坡冷水坑盆地中火山岩系并不相同,因此,打鼓顶组与鹅湖岭组地层在区域上应予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93.
94.
青州市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获得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对青州市表层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绘制表层土壤元素聚类谱系图,将23种元素或指标分为5个元素组合簇群及2个单元素簇,研究各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探讨其相关性、聚集性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找出有代表性的因子,用其代表变量,绘制典型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从中分析不同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基于何种因素,用11个代表性因子的分布特征就基本可以代表青州市表层土壤23项原始变量的分布特征,并对F1,F2,F3主因子进行了地质解释。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利于表层土壤中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利于对研究区表层土壤异常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5.
长江流域出现致洪大暴雨与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东移密切相关。为了寻找MCSs移动和传播的规律,我们将MCSs的移动路径与其中心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物理量场之间建立联系,构造出MCSs东移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由9个环境物理量生成的18个属性项,除此,还包括由MCSs本身的空间特征量构成的5个属性项,即TBB强度、面积、地理位置、形状等,共计23个属性项。利用1998年6月至8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的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计算出的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分析预报值系统(HLAFS)环境场物理量数据,构造出上述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约简,结果表明:在高度(H)、温度(T)、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假相当位温(θse)、K指数(K)、相对湿度(RH)等9个因素中,高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及k指数6个因素相对独立;而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之间相关性较强,而且与高度等其它6个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数据库约简原则,可将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3个因素生成的6个属性项从数据库中删除,以便提高数据挖掘效率。 相似文献
96.
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既要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联系,又要真实反映未农户的居住意愿、需求与偏好;在空间上,既要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考虑农户所在村落的空间层次;尊重农户的整合意愿与发挥农村居民点整合效应间的耦合,已成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和解决民生的重心。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样点,采取“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的方法建立“农户—土地”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数据库,按农户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和未来生计发展趋势,剖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各异,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受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收入变化、居住条件、邻里关系、社会地位感知是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形成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7.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孔隙演化史模拟方法探讨——以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8.
采用非变性电泳结合特异性底物发色方法从菲律宾蛤仔血细胞中分离出一种酚氧化酶,研究了该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金属离子、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酚氧化酶分子量约为563kDa;对底物邻苯二酚、左旋多巴(L-DOPA)、多巴胺、对苯二酚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0.42、1.60、1.79和1.76mmol/L;酶的活性在Mg2+、Zn2+、Mn2+、Fe2+、Cu2+和Ca2+浓度为5、10、20、30mmol/L时受到抑制;酶的活性可被抑制剂抗坏血酸、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ETC)、半胱氨酸、亚硫酸钠、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叠氮钠和硫代尿素等抑制。根据底物特异性、抑制剂等结果,所分离获得的酚氧化酶属于漆酶型的含铜酚氧化酶。 相似文献
99.
选取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坡向等5个主导评价因子.采用等差指数多因子综合分析与最低限制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ARCGIS 9.0软件提取相关信息,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耕地进行了分等定级.结果表明,最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面积分别占3.4%和36.5%,以中低产田为主;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土地面积占16.8%和43.4%,具有潜在的宜林宜牧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对于水源区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以广西水南高速为工程依托点,通过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针对岩溶区填石路基中不同岩溶形态的处置方式,模拟研究岩溶水对填石路基的稳定性问题。试验中,重点研究了四种结构: 填石级配型、(片石+ 级配碎石+ 土工布+填石)型、反滤层型、(土+ 填石)型,它们分别对应岩溶水对填石路基侵蚀问题及填石路基的稳定性问题,漏斗、落水洞的处理及土工布防止细粒土流失引起路基变形问题,溶洞填充物的流失问题,岩溶水对粘土路基潜蚀问题及石牙地基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的瞬时速度对填石路基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处置方法在抵抗地下水冲刷方面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