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331篇
地质学   870篇
海洋学   186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991.
The Laowangzhai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Ailaoshan gold belt (SW China), is hosted in various types of rocks, including in quartz porphyry, carbonaceous slate, meta‐sandstone, lamprophyre, and altered ultramafic rocks. In contrast to other wall rocks, the orebodies in altered ultramaf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 amount of Ni‐bearing minerals. The ore‐forming process of the orebodies hosted by altered ultramafic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pyrite‐vaesite‐native gold and gersdorffite‐violarite stages. The contents of As and Sb increas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 based on the mineral assemblages.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Ni‐Cu‐As‐Fe‐S system using the SUPCRT92 software package with the updated database of slop16.dat indicates the fS2 in ore‐forming fluid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from stage I to stage II. The decreases of fS2 due to crystallization of sulfides and fO2 due to fluid–rock reaction were responsible for ore formation in altered ultramafic rocks of the Laowangzhai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evidence, the in situ sulfur isotope values of pyrite, and the other published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for ultramafic rock ores was dominantly composed of evolved magmatic fluid with the important input of sediments.  相似文献   
992.
综述了非球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和无球粒陨石)在成分结构方面的非分异成因证据,推断其成因是:星云盘中心层中的星云发生气-液凝聚作用形成的熔滴,在较高温度下彼此合并形成了较大熔体,熔体固化后形成该类陨石母体。根据C1陨石不含球粒和其它成分特征,推断它们是星云只发生气-固凝聚作用的产物。对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特殊成分的碳质球粒陨石进行了综合分析,暂定名为类C1陨石。通过类C1陨石与其它球粒陨石及C1陨石成分结构特征的对比,推断它们是星云盘边缘层星云发生气-液-固和气-固联合凝聚作用,同时发生水化作用的产物。最后,在对所有陨石凝聚成因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建立了小行星区星云凝聚模型。  相似文献   
993.
在建立了小行星区星云凝聚模型的基础上,对类地行星区中上物质(硅酸盐、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的凝聚作用,以及凝聚物的水化作用进行了讨论,进而建立了包括小行星区在内的整个类地行星区的星云凝聚模式。根据地球核慢质量比和关于地球初期演化的研究结果;使用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和C1陨石的化学成分分别做为地球形成区中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和类C1陨石质星子的成分数据;假定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的成分与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的硅酸盐部分成分相同,计算出原始地球可能由1.58%的类铁陨石质星子、13.9%的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82.52%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2%的类C1陨石质星子组成。  相似文献   
994.
以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矿区为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煤岩煤质资料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基本原理、方法、优势及其展望。在分析中使用了该系统的软件和dBASEⅣ,以科学的、系统的方式连接各类地质资料,从而提供了一种利用这些信息的简单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四川北川埃洛石矿物学特征及工业利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四川北川埃洛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埃洛石呈管状,其TFe2O3,TiO2,MnO等杂质含量低,其化学成分接近理论值,XRD,IR,DTA等分析均表明其为埃洛石矿物。对埃洛石的主要工艺性能测试研究表明,北川埃洛石型粘土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96.
控制龙门地热田的构造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龙门地热田构造特点以及与其地热异常和温泉分布的关系,论述了龙门地热田构造及控热特征,为在地热田内寻找热矿水赋存的有利地段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侯胜利  葛良全 《现代地质》1996,10(2):279-284
论述了X辐射取样技术的物理基础,对X辐射取样中存在的3个关键性技术问题:不平度效应、不均匀效应和基体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展示了X辐射取样技术在金、锡、铜矿种的普查、勘探和矿山开采各阶段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8.
铁基样品中锰的中子活化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琳 《岩矿测试》1996,15(3):188-191
采用热中子与超热中子照射相结合的中子活化法测定了铁高含量样品中锰的含量。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了铁对锰的干扰系数,两者符合较好。对几个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相符。该方法适用于mFe/mMn小于2×105的样品中锰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9.
东营市7月份暴雨集成预报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淑梅  孙忠欣  郑丽娜  王晖 《气象》2001,27(9):43-45
利用1989-1998年08时高空和地面实时资料,用指标法对样本进行消空,再用差别法制作东营市的暴雨预报,预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个预报。  相似文献   
1000.
There is no final conclusion yet on the uplifting mechanism and epoc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a hot point of the geolog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poch and scales of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ESR ages of hot-spring sediments. The ESR ages show that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mainly happened in four periods: 50×104a, 50×104–47×104, 40×104–35×104, 27×104–20×104 and 10×104—0 aB.P. This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the geophysical data and the inner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sedime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s of the deep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uplift tensile function of the plateau, the uplifting process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50×104a B.P. is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