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3篇
  免费   1448篇
  国内免费   1956篇
测绘学   815篇
大气科学   679篇
地球物理   1115篇
地质学   3512篇
海洋学   1110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436篇
自然地理   81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宁夏盐池地区高氟土壤为例,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土壤样品中各形态氟进行提取,离子色谱法测定各形态氟的含量。根据研究目的及土壤特点将氟的形态划分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及残渣态5种形态;对各种形态连续提取过程中使用的提取液进行了选择。采用建立的方法获得提取土壤中F-的检出限为0.76μg/g;方法精密度(RSD,n=7)各形态氟为水溶态氟11.3%,离子交换态氟13.5%,可还原态氟10.7%,可氧化态氟8.9%。  相似文献   
12.
在测定玄武岩的微量元素时,为了保证得到的微量元素结果反映源区特征,需经预处理去除玄武岩的孔洞中充填的碳酸盐等物质。选取雷州半岛新生代玄武岩三个样品,每一个样品用三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用稀硝酸浸泡样品,会导致玄武岩中大多数微量元素严重丢失,得到的数据失真;而用稀盐酸浸泡去除碳酸盐的方法基本不改变玄武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核桃坪铅锌矿是保山地块内沿澜沧江断裂带发育的一个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受近SN向的断裂带及层间破碎带控制,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和沙河厂组大理岩化灰岩及矽卡岩中。文章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V1矿体的氢、氧、碳、硫、硅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示踪研究,探讨了成矿溶液中水、碳、硅、硫和铅的来源以及成矿流体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V1矿体中矿石的石英δ18O水值变化范围为6·1‰~7·6‰,平均为6·7‰,其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100‰~-108‰,平均为-104‰,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分异水,并在后期成矿作用过程中有地层建造水和大气降水的加入;矿石中方解石的δ13CV-PDB和δ18O水值分别为-6·6‰~-5·9‰和5·0‰~5·2‰,反映成矿流体的碳、氧具有深部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的特征。硅、硫和铅同位素具深部岩浆或地幔来源的特点,但遭受后期壳源物质的混染。据此提出该矿床是与深部岩浆热液或幔源流体贯入有关的构造热液脉型矿床,其成矿作用受控于深部过程的驱动和控制,可为指导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羊蹄子山-磨石山钛矿床的钛矿物主要为锐钛矿、金红石和钛铁矿。锐钛矿化学成分的特点是FeO含量明显比金红石要低;主要X光粉晶谱线为3.518(100)、2.377(14)和1.667(11);晶胞参数a()=3.786,c()=9.513;拉曼光谱谱线(cm-1)为516、395、195和143。金红石的主要X光粉晶谱线为3.250(100)、1.688(40)和2.488(29);晶胞参数为a()=4.595,c()=2.962;拉曼光谱谱线(cm-1)为610和446。钛铁矿的成分特点是富锰贫镁,与攀西地区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中的钛铁矿正好相反。所有上述钛(铁)氧化物矿物学特征,进一步说明该矿床是在中元古代在海底与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水沉积后经区域变质和局部又遭受后期热液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5.
云南官房铜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EPMA)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首次对官房铜矿的矿物组合和银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初步查明,矿石矿物为中-低温热液成因,并受火山机构及断裂构造的控制;银矿物主要为碲银矿和辉银矿。矿石中银与铜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方铅矿中不含银。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含铜矿物或黄铁矿中;银的独立矿物含量低,且多呈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黄铜矿、斑铜矿及黄铁矿中,或以微细粒状赋存于矿物颗粒间和斑铜矿的表面。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底部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 白云岩中赋存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白云岩研究基础薄弱,限制了塔里木盆地白云岩型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选择塔中地区塔中1井下奥陶统藻纹层白云岩与夹层竹叶状白云岩作为对象,应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对其成因问题进行了研究。藻纹层白云岩与夹层竹叶状白云岩的宏观构造与微观结构指示其可能形成于高能的潮坪环境;低有序度值(0.6)与塔北地区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潮坪同沉积白云岩(有序度值0.61)特点一致,指示该白云岩结晶速率较快;同时,高Fe、Mn含量与低U、Mo含量也与氧化环境的潮坪相一致。藻纹层白云岩与夹层竹叶状白云岩δ18O值非常集中, 变化在-7.4‰~-5.8‰;87Sr/86Sr组成变化很小,在0.709015~0.709276之间,与前人报道的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海水同位素特征一致,同时白云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也与下奥陶统泥晶灰岩一致,指示了白云岩的沉积/成岩物质来源于蒸发海水;白云岩δ13C值变化从-2.5‰~+1.6‰,并有着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变化规律,可能指示了古海洋的碳同位素氧化。藻纹层白云岩与夹层竹叶状白云岩的构造特点具有原生沉积特征,同时白云岩CaO与MgO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也支持该白云岩原生沉积特点。因此,塔里木盆地塔中1井钻遇的下奥陶统藻纹层白云岩与夹层竹叶状白云岩为潮坪环境下,从蒸发海水中快速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概率图解法原理,利用VB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概率图筛分软件的研制.并通过该软件对东升庙矿床矿石品位混合总体进行筛分处理,探究其成矿期次信息.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其矿石品位的累积概率图是一条直线.而东升庙矿床的8条代表性勘探线中4种主要成矿元素TS、An、Pb、Cu品位的累积概率图均为曲线且出现明显拐点,经多次作图检验证实有效拐点数为1,由此得到新的成矿期次信息,揭示该矿床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中元古代同沉积-海底喷气矿化期和后生改造矿化期,这对于研究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泉钼矿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温泉乡陈家大湾,大地构造位置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段,是2000年后发现并正在勘查的斑岩型钼矿床.含矿的温泉岩体为中浅成侵入杂岩体,从海西期到燕山期有四期10次侵入.主体相为印支期侵入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期早期的花岗斑岩穿插于主体相中,花岗斑岩与矿化密切相关,矿(化)体产出于燕山期花岗斑岩和附近的围岩中.地袁矿化呈脉状零星分散、不连续,品位低.共圈出矿(化)体40条,在地表下20~50m深处矿化连成一体,构成面型矿化.已经控制矿体范围近0.3km2,南北长近800m,东西实际控制宽400m,控制厚度最大445m,最小37m.钼矿体主要由充填于各向原生节理、裂隙中的相互平行或网状含钼石英细脉组成,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围岩蚀变较弱.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混入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214±7.1Ma,属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9.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线路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隧洞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圆形隧洞、城门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围岩的应力数值和等值线图.利用库仑一纳维尔强度准则,对花岗岩区及灰岩区隧洞围岩的剪切破坏进行分析;利用三种岩爆应力判别指标,对岩爆进行初步预测;进而对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引水工程隧洞设计中截面形态的选择给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K-Ar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