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4篇
  免费   2656篇
  国内免费   3376篇
测绘学   2316篇
大气科学   1401篇
地球物理   1991篇
地质学   6461篇
海洋学   1730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818篇
自然地理   1196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91篇
  2022年   703篇
  2021年   889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766篇
  2018年   719篇
  2017年   755篇
  2016年   629篇
  2015年   794篇
  2014年   768篇
  2013年   848篇
  2012年   924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820篇
  2009年   793篇
  2008年   815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669篇
  2005年   599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41.
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式富集水样中的镭同位素,水通过PVC管的流速小于300ml/min。224Ra活度用连续射气法测定,测完224Ra后密封7d以上,然后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活度。224Ra和226Ra活度都呈现自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规律,表明扩散控制镭同位素的分布,由224Ra获得68.83km2d-1的扩散系数,同时226Ra形成-0.963dpm100l-1km-1的活度梯度。用扩散系数和活度梯度建立的226Ra的离岸通量为6.62×1011dpmkm-2d-1,这个通量一定是得到SGD输入的镭支持,从而获得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是3.03×109m3km-2d-1。该排泄量包括陆源地下淡水排泄量和再循环海水排泄量,绝大部分可能是再循环海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2.
143.
哀牢山成矿带是西南地区最有利金矿带.该带金矿成矿与断裂构造、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带空间展布及矿体定位严格受构造控制.在分析区域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基础上,结合各种综合信息开展成矿预测,圈定了4个金找矿远景区,进一步指出2个A级远景区找矿类型、找矿标志及找矿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4.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的特征 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中,野外调研和显微构造观察结果表明,该韧性剪切带是由构造片岩、眼球状片麻岩组成的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具有逆冲兼左行走滑的斜冲特征。对韧性剪切带构造片岩黑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获得坪年龄为419M±0.6Ma,反等时线年龄为417Ma±0.8Ma。认为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及其相应的小秦岭区域主导构造变形是发生于419Ma左右的秦岭加里东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5.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146.
CORS在线定位用户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基于CORS的在线定位用户服务系统功能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将其概括为7项基本功能和4项扩展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架构方案,将系统划分为3个部件和20个子部件,并对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用户数据上传与存储、基线解算和基线向量网平差等核心功能,提出了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对软件实现与系统集成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7.
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信息集成框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理本体的基本概念、结构,介绍了地理本体的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包括构建地理本体、数据预处理、概念映射、数据映射和数据抽取与转换5个步骤;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案,以数字地形图数据、海图数据向标准本体的集成为例对方案进行验证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8.
基于空间方向相似性的面状矢量空间数据匹配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据一致性匹配处理技术是空间数据融合中的关键技术.采用方向关系矩阵模型进行空间方向关系描述,讲座了一般情况下的这间方向相似性计算,提出了基于空间方向相似性的矢量数据匹配算法流程.最后,以面状目标为研究对象,以某地局部地区居民地数据为例,对基于空间方向相似性的矢量数据匹配算法进行了试验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9.
曲线的弯曲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了一新的弯曲识别方法及其相应的算法,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0.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a rift was formed by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fter ocean closure or an island arc-related basin formed by Paleo-Asian Ocean (PAO) subduction in the Xi Ujimqin area. Nevertheless, the closure time of the PAO is still under debate. Thus,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the PAO, the geochemistry and U-Pb age of zircons were analyzed for the extra-large deep marine, polymict clastic boulders and sandstones in the Shoushangou Formation within the basin. The analyses revealed magmatic activit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The conglomerates include megaclasts of granite (298.8 ± 9.1?Ma) and granodiorite porphyry (297.1 ± 3.1?Ma), which were deposited by muddy debris flow.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ulders of granitoids have the geochemistry of typical I-type granite, characterized by low Zr + Nb + Ce + Y and low Ga/Al values. The granitoid boulders were formed in island arc setting,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rc magmatism in the area that is composed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subduction-related granitoid in southern Xi Ujimqin. Multiple diagrams for determining sedimentary provenance using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Shoushangou sediments originated from continental island arc-related felsic rocks. Detrital zircon U-Pb age cluster of 330–280?Ma was obtained, indicating input from granite, ophiolite, Xilin Gol complex, and Carboniferous sources to the south. The basin was geographically developed behind the arc during the Early Permian period because the outcroppe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form a volcanic arc.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source areas suggest that Shoushangou sediments developed in a backarc basin in response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O. The backarc basin and intrusive rocks, in addition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magmatic rocks of arc unit in Xilin Gol,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an Early Permian trench-arc-basin system in the region, represented by the Baolidao arc and Xi Ujimqin backarc basi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and potential of combined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conglomerates and sandston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geodynamic setting of a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