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建筑物变形监测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就高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内容、方法及特点、依据工程实施经验和对变形监测数据与变形分析的研究,研制开发了一套集监测数据、管理、计算、变形分析及图形表现等功能为一体的系统软件,本软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测绘模式识别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模式识别理论发展及其在测绘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应用概况,着重对比了统计检验和模式分类在测量数据处理方面的基本思想和优缺点,提出了测绘模式识别理论和概念及研究意义,并概述了测绘模式识别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53.
敖汉旗金厂沟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厂沟梁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的大型金矿床。本文分别对与58号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岩和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的对面沟花岗闪长岩复式岩株进行了定年工作。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黑云粗安岩的结晶年龄为131.7±1.1Ma,对面沟花岗闪长岩复式岩株的成岩年龄为142.65±0.44~138.7±1.2Ma,由此限定金厂沟梁金矿床的主成矿期在142.7~131.7Ma之间。金矿化作用与岩浆作用同期或稍晚,由含矿热液运移富集成矿元素而成矿。该矿床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4.
1IntroductionThe Shansonggang Basin, one of the Mesozoic coal-bearing bas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is located in southern Jilin Province, China and covering about 30 km2(Fig.1). The basin is lying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Longgang anticline, just opposite to the Yihe Basin which lies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anticline. During 1940s~1970 s, a lot of work on the survey of coal geology was made in the basin, but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plant fossils…  相似文献   
55.
1Introduction Due to its special properties and ubiquitous occurrence,zircon can be found in the crust,mantle,lunar rocks,meteorites,etc.And it is the ideal mineral to test the formation age of rocks(Xie et al.,2001).However,zircons are an exceptionally rare component of kimberlites.They have various sources and courses of formation.Zircons crystallized from kimberlitic magma are usually have large sizes and a maximum diameter of20mm was reported.Typically,they have low contents of U and Th,…  相似文献   
56.
双尖子山Pb- Zn- Ag矿床位于黄岗- 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的东北段,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银矿床。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以及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对该矿床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金属矿物的化学式进行了计算,并对银的富集机理进行了探讨。银矿物主要以可见银(>50μm)的形式产出,包括独立银矿物:硫锑铜银矿、硫银锡矿、辉硒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黝锑银矿、螺状硫银矿、金银矿和自然银等;不可见银含量少,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在方铅矿中。矿床成矿阶段细分为:①石英- 高Fe闪锌矿- 富Se和Bi的方铅矿- 富Se富Sb富Sn的银矿物阶段;②石英- 方铅矿- 富Fe闪锌矿- 毒砂- 富Sb富Sn少Se的银矿物阶段;③石英- 闪锌矿- 方铅矿- 银矿物阶段;④黄铁- 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沉淀顺序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的硫盐矿物→银的硫化物→自然银。矿床中的Fe+、Cu+、Zn+、Pb+、Ag+等金属离子在早期中温高硫逸度阶段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降低,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等)。随着温度、盐度持续降低,硫逸度也逐渐降低,pH值升高,成矿流体中出现大量自由Ag+并逐渐达到饱和,银矿物开始大量沉淀,Ag+与H2S发生作用形成螺状硫银矿。自然银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银的沉淀过程趋于结束。金属矿物沉淀顺序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的硫盐矿物→银的硫化物→银的自然金属。  相似文献   
57.
孙平  路凤香 《地球科学》1996,21(1):45-52,T001
对河南鹤壁尚峪新生代橄榄霞石岩火山颈中的上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流变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鹤壁地区新生代辉石地温总体上低于东南沿海及下扬子地区,有两种地温特征,其中全部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及个别方辉橄榄岩的投影点落在大洋地温曲线上,甚至高于大洋地温,与中国东部新生代辉石地温特征吻合,而多数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的投影点靠近地盾地温曲线或落在地盾地温曲线上;全部金云母方辉橄榄岩的投影点低一地地盾地温,样品的差异  相似文献   
58.
郑建平  路凤香 《地学前缘》1996,3(4):187-194
古生代含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同出于华北地台,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岩石圈演化的深源探针。古生代含金伯利岩的侵位表明古生代时曾存在冷厚的岩石圈;而新生代含捕虏体玄武岩的喷发,表明新生代时存在热薄的岩石圈。岩石圈减薄与“大洋化”是层圈物质交换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反映。地幔流体是地幔演化产物,反之又作用于地幔演化。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及交代矿物层作为幔内软薄弱带,存在热、流体、化学及机械的耦合,是岩石圈减薄拆沉作用的重要界面位置。  相似文献   
59.
热液矿床的负晕和地球化学场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克俭  王立本 《地质学报》1992,66(4):350-361
热液矿床原生晕以往都被视为正晕。近年来虽已提出原生晕包括正晕和负晕,但由于多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原生晕的研究几乎仍局限于正晕。作者为研究矿质来源,对一批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和脉型等大型热液矿床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矿床的正晕外围都有成矿元素负晕。根据研究结果还提出了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场系,即以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矿化场、正晕场、降低场和背景场。  相似文献   
60.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世界地质》2003,22(3):237-245,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