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5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940篇
测绘学   522篇
大气科学   357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704篇
海洋学   67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61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A new ootyp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Lijiacun Formation in the Shangdan Basin, Shaanxi Provinc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general external shape, size, eggshell thickness and honeycomb‐like eggshell microstructure, eggs are referable to the oofamily Faveoloolithidae. Compared with other members of Faveoloolithidae, specimen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how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djacent pores are usually separated by two eggshell units between which often develop interspaces; columnar eggshell units are relatively closely arranged in radial view.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 erect a new oogenus and a new oospecies: Duovallumoolithus shangdanensis oogen. et oosp. nov. The new discovery expands the diversity of Faveoloolithidae.  相似文献   
122.
正Objective The Daruoluolong deposit is the first high-grade Cu(Au)deposit discover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Bangonghu-Nujiang(herein after referred to as Ban-Nu)metallogenic belt,which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about previously.This deposit is located in Shuanghu County of northern Tibet,and its geotectonic position belongs to the  相似文献   
123.
The Hongshi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Kalatage ore district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Dananhu-Tousuquan island-arc belt in East Tianshan, Xinjiang, NW China.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fluid inclusions and H, O, and S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deposit. The fluid-inclusion data indicate that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were trapped in chalcopyrite-bearing quartz veins in the gangue mineral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108°C to 299°C, and the salinities range from 0.5% to 11.8%, indicating medium to low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The trapping pressures range from 34.5 MPa to 56.8 MPa. The δ18OH2O values and δD values of the fluid range from ?6.94‰ to ?5.33‰ and from ?95.31‰ to ?48.20‰, respectively. The H and O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derived from a mix of magmatic water and meteoric water and that meteoric water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 S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yrite ranges from 1.9‰ to 5.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1‰, and the S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halcopyrite ranges from ?0.9‰ to 4‰,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6‰, implying that the S in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as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The introduction of meteoric water decreased the temperature, volatile content, and pressure, resulting in immiscibility. These factors may have been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Hongshi copper deposit. Based on all the geologic and fluid characteristics, we conclude that the Hongshi copper deposit is an epithermal deposit.  相似文献   
124.
海泡石是一种纤维状含水的富镁硅酸盐黏土矿,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在1×10~(-7)~1×10~(-5)之间,目前还没有建立海泡石中稀土元素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测定岩石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样品前处理一般采用封闭溶矿和碱熔,但这两种处理方法耗时较长,效率不高。本文通过比较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硝酸-氢氟酸、硝酸-过氧化氢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确定使用硝酸-氢氟酸溶矿,然后进行微波消解同时赶去氢氟酸,避免氢氟酸与稀土元素生成难溶的氟化物,再采用ICP-MS法测定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由于海泡石中的镁含量较高,为降低基体效应,以~(103)Rh和~(185)Re作内标补偿基体效应和校正灵敏度漂移,各元素测定值的准确性显著提高,回收率为91. 2%~110. 9%,检出限为0. 002~0. 011μg/L,精密度≤2. 79%。本方法与封闭酸溶ICP-MS法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用酸量少(7 mL),溶矿效率高(1 h),检出限更低。  相似文献   
125.
利用海洋再分析资料,对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变化及其与淡水通量(Fresh Water Flux,FWF)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14—2013年SSS存在增大趋势,且有25~30 a的周期变化;1979—2013年SSS存在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且有7~12 a的周期变化。北太平洋SSS变化的活跃区域位于黑潮及其延伸区(A区)和北太平洋中部偏东地区(B区)。A区和B区SSS在2000年之前存在减小趋势,在2000—2009年出现明显增大趋势。A区和B区SSS变化与北太平洋FWF变化显著相关,其中A区SSS受局地FWF影响较大(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FWF超前16个月),B区SSS受局地FWF影响较小(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FWF超前20个月)。北太平洋FWF与A区SSS的相关表明:它们存在较大范围的正相关区,正相关区主要位于黑潮延伸区(A区东部),且正相关大值区随着FWF超前时间缩短而向东移动。对应于北太平洋温度年代际变化,SSS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并且北太平洋关键区盐度变化能够表征北太平洋气候变率,它可以作为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替代指数。  相似文献   
126.
针对复杂三维模型在实时绘制过程中的帧同步策略,该文提出改进。基于Windows集群开发了一种sort-first数据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并行图形绘制系统;基于缓存交换技术提出一种多路并行的帧同步算法来提高集群的通信效率。在Windows集群系统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该算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集群的帧同步性能并缩短了同步重建时间;(2)集群并行系统有效地完成了大范围复杂三维GIS场景的流畅绘制显示。  相似文献   
127.
随着国民经济对地理空间数据更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将面临空间数据多样化和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将这些海量且各异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数据仓库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方式,在不改变各类数据更新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应用出口,为解决时空数据管理、表达及应用提供了一个初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8.
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等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从自然环境因素与区位条件因素两大方面构建城镇扩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获取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分布特征,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武汉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特征两个维度研究城镇扩张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9.
本研究对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在认识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甄别人为源与自然源重金属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结果表明:SiO2、TiO2、Al2O3、Fe2O3、K2O等主量元素及V、Co、Cr、Ba、Sc、U、Sr、Ga、Ge、Rb、Nb、Y、REE等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相对稳定(Cv<0.2),分布相对均匀,且富集不明显(EF<2.0,Sr明显亏损)。而MnO、MgO、CaO、Na2O、P2O5等主量元素,及Cd、Mn、Cu、Pb、Zn等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大(Cv>0.25),分布极不均匀,且沉积物中重金属明显富集(EF>2.0)。主成分及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不明显富集的微量元素主要赋存于难溶硅酸盐矿物相中,为自然源元素。而沉积物中显著富集的重金属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等矿物相中,为有人为源叠加的元素。故针对不同来源特征的元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背景值计算,求得沉积物中47个元素的背景值。再利用元素比值等方法对所得背景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得到的湘江沉积物元素背景值合理,可用作流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30.
对四川稻城县海子山高原上的方枝柏进行树芯采集,经交叉定年后建立林线上限位置的方枝柏树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与气象资料的响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条件的控制。轮宽指数与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由此重建了该地区1850—2019年这170 a的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转换函数方差解释量31.7%。重建结果与邻近地区树轮记录的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显示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经历较冷的时期有:1870—1890年和1960—1980年;较暖的时期有:1884—1892年、1919—1925年、1940—1960年以及1980—2019年。1940—1960年是20世纪最暖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温度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开始气温保持持续升高,2010年之后气温有小幅下降。重建气温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变化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AMO有较强的响应,揭示了太阳活动、海温等因子可能对该区温度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