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69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08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9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 of the the Hengya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The age of each stratigraphic unit has been determined with the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combined with 39Ar/40Ar dating,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geological ages of different formations. The authors assign the age of the Dongjing Formation of the Hengyang Basin to Early Cretaceous, the Shenhuangshan Formation to Early-Late Cretaceous, the Daijiaping Formation to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Dongtang and Xialiushi formations to Palaeocene.  相似文献   
92.
电子探针分析与系列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以电子探针为主要测试手段对下述几种系列矿物的研究成果:(1)铂族元素系列矿物的研究(包括Ru-Os-Fe金属互化物矿物系列和RuAs_2-OsAs_2二元固溶体矿物系);(2)Au-Cu系列矿物的研究;(3)黝铜矿族矿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耀南  俞如龙 《矿物岩石》2001,21(3):153-159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4.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划分、时代与盆地性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分布广泛,顶底清晰,是本区最具特色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区域地质对比研究表明,燕山西部土城子组与燕山中东部土城子组在地层、时代上有较大的不同,西部盆地中髫髻山组火山岩不发育或很少发育,土城子组在地层划分上常包含九龙山组或髫髻山期火山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J2—J3);东部盆地普遍发育髫髻山组火山岩浆或火山-沉积地层,土城子组划分与层型剖面一致。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土城子组时限在156~139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期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相分布特征,古水流等指示其形成在一个挤压作用下的陆内火山-沉积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95.
Ecological shelter zones reconstruction is an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aimed to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nations,regions and basins. 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helter zon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taking Zhaotong as an exam-ple,studies the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shelter zones. The study supplies a case for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regions whose main tasks are envi-ronment reserv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ories of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Zhaotong's natural,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the paper suggests five principles for factors selection.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1) reversing order evaluation; (2) selecting main factors; (3) keeping the integrality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towns; and (4) making the products acceptable by local government. To analyze spatial status of selected factors,LUCC data in 2002,1:50,000 relief maps and town-unit socio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in 2004 are used. RS and GIS tools are also applied to melt traditional and modern geo-graphical methods. This would be useful to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in mountain-ous areas. As a conclusion,the leading functional region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uggested,respectively. Zhaotong city is divided into two-level functional regions. The first-level includes three leading functional regions and they will lea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sub-regions. The second-level includes eight sub-regions,which are policy implemented regions,and will supply guidance to Zhaotong's ecological shelter zones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主要取自于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不同海山、不同水深、不同产状的13个磷酸盐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以探讨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伴生的磷酸盐的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中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值与赤道太平洋的相近,暗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磷酸盐中微量元素Sr、Ba、Co、Cu、Ni及U丰度分别变化于862×10~(-6)~2181×10~(-6)、29×10~(-6)~3429×10~(-6)、6.3×10~(-6)~115×10~(-6)、23×10~(-6)~263×10~(-6)、12×10~(-6)~825×10~(-6)及4×10~(-6)~11×10~(-6),丰度多数低于泥质岩平均值,其CaO/P_2O_5、F/CO_2、Sr/P_2O_5值及常量、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了磷酸盐的种类、成分与结构、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元素的主要组合特征。磷酸盐的稀土丰度为136.50×10~(-6)~853.70×10~(-6);Ce~*变化于0.01~0.18之间;(Ce/Yb)_N值变化于0.01~0.21之间。研究证实,不同产状磷酸盐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曲线相互平行,基本不呈现交叉现象,均呈Ce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大及重稀土富集的型式。调查区、赤道太平洋、中太平洋磷酸盐的稀土元素丰度、Ce~*、Ce/Yb值以及它们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的特征,也进一步显  相似文献   
97.
铜绿山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绿山铜铁矿床位于鄂城-大幕山新华夏复合隆起带中部、阳新复式岩体西北端。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群第四至第七岩性段。矿床由12个矿体组成。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通过对区内岩浆演化、岩石化学、岩性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认为矿床成矿物源为铜绿山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岩体,含碱值偏高的中酸岩类是控制成矿元素富集及各类矿床组合的内在因素,岩浆的成矿专属性由岩浆本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98.
闽西南地区四方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 ,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 U-Pb年龄为 10 7.8±1.2 Ma,角闪石 Ar-Ar年龄为 10 4.8± 0 .8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是在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下以快速冷却 (50~ 60℃ / Ma)侵位的 ,岩石相对富 Na2 O,A / CNK<1,具壳 -幔混合源 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富 K、Rb、Th、U、L REE,贫 Ti、Nb、Ta、Sr,具火山弧/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系的特征。 (87Sr/ 86Sr) i为 0 .70 63 5~ 0 .70 898,εNd(t)为 -5.2 4~ -3 .69,TDM为 1.3 3~ 1.2 1Ga。岩石主要由幔源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的混合形成的。与闽东沿海地区相比 ,晚中生代时闽西南地区总体处于与华南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的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但由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引发的壳幔作用并不强烈。该时期中酸性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9.
硫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常见矿物,目前国内外对其表面矿物学特征研究有限。具体到硫化物固-液界面处的行为机理,前人的研究程度就更低了。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Fe1-xS-Cr^6 原电池,通过实测电动势(E),t-E关系曲线,溶液可见光吸收谱及其λ-A关系曲线,阐明硫化物与Cr^6+溶液间的界面行为机理。认为其界面行为过程为;硫化物溶解→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吸附Cr^3 。该原电池与一般原电池结构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将反应电极和测量电极分开,从而解决电极反应过程中的浓度极化问题,提高了电化学实验的精度。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矿物-液体相互作用机理,完善和丰富表面矿物学研究内容,深化化界面成矿理论,并对环境治理,矿物材料应用等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从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南部挑选了4个铁锰结核(地理坐标,北纬7.7533°~8.6866°,西经143.875°~146.937°),每个结核以内部较容易剥离面和密集的铁锰质纹层为界,分成核部、中部和边部3部分,共12个样品做了Ce、Nd同位素组成和REE浓度测定。另外,从相同站位上又选择了3个结核进行了全结核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常量与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证明,被研究结核属于早期成岩型。稀土元素图形特征与以前报道不同,从较广泛区域内挑选出的样品,除一个基本上无Ce异常外,其他都显示弱的负Ce异常,平均δCe为0.85。更重要的特征是,被测定的12个样品ε_(Ce)和ε_(Nd)都呈负值,同时,ε_(Nd)值高于其他大洋,它们分别为-0.80~-1.9和-1.4~-4.6,在ε_(Ne)-ε_(Nd)坐标图上位于第Ⅲ象限。根据这些特征,结合洋底地质环境,可能暗示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大洋亏损地幔的成矿物质在太平洋结核中占有绝对优势。结核内部壳层之间的Ce、Nd同位素组成和Ce异常强度的变化,可能说明,在整个结核形成期间,成矿组分的来源曾发生过较大变化,幔源组分的强烈活动出现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