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5篇
  免费   1208篇
  国内免费   1662篇
测绘学   981篇
大气科学   799篇
地球物理   1136篇
地质学   3192篇
海洋学   977篇
天文学   100篇
综合类   631篇
自然地理   70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81.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982.
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科右前旗索伦地区,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3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7±2Ma、133±2Ma和123±1Ma,即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133~123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类似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有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部分熔融残留。锆石的~(176)Hf/~(177)Hf值介于0.282854~0.283026之间,ε_(Hf)(t)为较高的正值,变化于+5.5~+11.5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828~439Ma,表明兴安地块地壳的主体增生年代为新元古代—显生宙。通过对比东北地区(以邻区为主)同时代岩浆-构造活动,研究区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这种伸展构造环境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83.
通过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参数计算,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得出以下认识: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6280℃,具有较宽的变化区间,盐度(w(NaCl))为3.2%22.8%;白云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6163℃,大部分盐度较低,为1.1%-14.8%。3个成矿阶段闪锌矿和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具有较明显的分布特征:从热液成矿期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围岩蚀变,流体呈现中高温-高盐度→中温-中高盐度→中低温-中高盐度→中低温-低盐度的演化规律。在整个热液成矿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盐度的流体参与了作用,流体混合可能是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pH值计算结果表明,迁移阶段时,成矿流体呈酸性,从成矿阶段Ⅰ—Ⅳ,流体pH逐渐增大,主成矿阶段Ⅱ—Ⅲ时,闪锌矿和方铅矿在中性、弱碱性下大量析出。受控于CO、CO_2、O_2间逸度平衡的CO_3~(2-)和HCO_3~-缓冲对调节了成矿流体的pH值,碳酸盐岩在铅锌的运移沉淀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4.
为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提出测绘地理信息类本科专业“一干两轴三维”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掌握现代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为中心,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轴,设置工程测量、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3个方向;从制订培养方案入手,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模式,针对专业方向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目前已经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85.
本文将以卷积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条件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应用到井间电磁的三维正演模拟中.证明了卷积完全匹配层中的数值色散会因为有效延伸因子而产生,列举常规有效延伸因子和网格间距对电磁波相速度各向异性的影响,并通过波场快照验证卷积完全匹配层中数值色散的存在;进而推广三维卷积完全匹配层中最大有效延伸因子、最大网格间距与激励源主频之间的约束,以此完善卷积完全匹配层的最优参数设置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演结果中二次场的垂直磁场分量和走时来展示灵敏度分布,以此划定井间电磁勘探的优势区域,提出井间电磁正反演所需要的约束测井系列和最佳取井方案.  相似文献   
986.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地震剖面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界分别向南、北盆地边缘变薄和尖灭,盆地北部被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改造.通过对新生代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以及地层剖面分析,确定欧北断裂自中新世晚期开始向北逆冲,导致欧龙布鲁克山发生隆升和德令哈凹陷的形成.埃北断裂从上新世开始活动,与欧北断裂同时向北逆冲,导致德令哈凹陷进一步沉降,形成厚度达2600m的狮子沟组.埃南断裂在第四纪开始大规模向南逆冲,不仅造成其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抬升和向南推覆,而且导致南侧霍布逊凹陷的形成,成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早期提出的前陆盆地和背驮式盆地模型显然不能解释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本次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形成是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褶皱的结果,即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是一个大规模向斜.该向斜盆地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新生代地层向盆地边缘减薄以及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等现象.了解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发展对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7.
VTI介质纯P波混合法正演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各向异性介质纯P波方程完全不受横波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由于介质各向异性引起的数值不稳定,本文推导了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纯P波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由于纯P波方程存在一个分数形式的伪微分算子,无法直接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伪谱法和高阶有限差分法联合求解波动方程,重点分析了混合法求解纯P波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的稳定性问题,并给出了混合法求解纯P波方程的稳定性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纯P波方程伪谱法和高阶有限差分混合法能够进行复杂介质的正演模拟,在强变速度、变密度的地球介质中仍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8.
陈亮  殷博  单宝麟  边立云  杜剑 《测绘通报》2015,(10):118-121
针对电网GIS数据的及时性维护、低压及营销用户设备的数据获取存在的较大需求,通过对电网GIS在不同环节、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管理需求及维护流程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安全、规范、高效的电网GIS数据全过程管理体系,探讨了移动终端安全通信及自动采集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该研究成果有利于保证电网GIS数据的整体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推动平台及各业务系统的实用化,推进了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989.
构造地震一般由断层摩擦失稳所致.断层内部及周边所累积的剪切形变则通过同震滑动位移得到局部释放.因此,震后断层内部及近断层周边的静态剪切应力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可通过断层面上的滑动位移分布计算得到.本文采用傅氏变换方法(FTM)计算单一有限断层同震滑移场所形成的静态剪切应力变化分布,近断层两侧的应力变化计算可由波数域内应力近似算法获得.结果表明,FTM快速有效、易于实现,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应力计算中奇异值的出现.以2008年Mw7.9中国汶川大地震为例,采用前人所得有限断层滑动位移模型,得到了断层面和近断层周边准3D剪切应力分布解,并同主震后中强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中强余震震源位置处于剪切应力变化值为正的区域,由同震位移所产生的局部应力降峰值和均值大小同应力变化的正值大致相当,从而表明了快速且有效地计算断层内部及近断层附近的应力变化分布可以为主震后强余震发生的潜在区域提供指示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应力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的获取强烈地依赖于有限断层滑移模型解.有关滑动位移反演解的多解性对应力变化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0.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