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5篇
  免费   1111篇
  国内免费   1673篇
测绘学   674篇
大气科学   785篇
地球物理   783篇
地质学   2692篇
海洋学   76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335篇
自然地理   63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为研究曲率半径和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大温差地区小半径曲线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碰撞效应的影响规律,以某大温差地区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曲率半径的全桥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温度变化对支座性能和伸缩缝间距的影响,开展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主梁曲率半径增大,墩底内力响应逐渐增加,邻梁间碰撞效应逐渐增强;温度...  相似文献   
972.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 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 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 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 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 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 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 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 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 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 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 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 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 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73.
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鲁特旗地区发育的一套中性火山岩,前人曾将其置于二叠纪“大石寨组”、“青凤山组”,缺少古生物资料和测年数据.本次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1:20万划分的“大石寨组”、“青凤山组”的安山岩中采集了同位素测年样品,采用全岩激光40Ar/39Ar法测年,对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年龄为(172.7±2.0)~(165.2±1.3)Ma.鉴于这套火山岩地层岩石组合特征清楚,时代依据充分,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填图性,故将这套火山岩地层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  相似文献   
974.
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更新世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第四系更新统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中更新统风积物,岩性为黄色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发育柱状节理,区域上称乌尔吉组,含Artemisia-Ephedra-Pinus孢粉组合,光释光测年结果为(40.4±1.9)~(110.0±7.5)ka; 下更新统沉积物,岩性为红褐色亚砂土及亚黏土,含钙质结核、砂砾透镜体,区域上称为赤峰黄土,含Artemisia-Polygonum-Betula孢粉组合,光释光测年结果为(200.9±9.6)~(220.4±13.2)ka。上述2套地层在内蒙古东南部广泛分布,更新世地层的划分为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第四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75.
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位于城口断裂与铁溪-巫溪断裂之间,为研究该构造带断裂对烃类运移及构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本文对该构造带内断裂流体的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断裂流体碳氧同位素整体较围岩更为分散,δ~(13)C_(PDB)介于-2.9‰~3.9‰之间,属正常海相碳酸盐层的碳同位素值,坪坝断裂附近δ~(13)C_(PDB)呈明显亏损,具外来流体混合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为含烃的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液相为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城口断裂附近最高,主要为311~336℃,频率峰值温度为328℃;往南叠瓦带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83~269℃之间,峰值为230℃,断褶带峰值为213℃,滑脱褶皱带为170℃,整体表现为向盆内方向降低。盐度主要为4.43%~8.6%NaCl。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作为大巴山构造带南北分界的主干断裂,古流体的形成温度和热演化程度最高,且从盆地向北至城口断裂,各构造带流体的热演化程度、成岩温度、古流体压力均逐渐升高,说明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构造带中的流体更为活跃,持续时间更长,导致流体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变化较大。构造带内的流体总体上形成于封闭体系,在主构造应力的驱动下,盆地深部含烃流体沿断裂向浅部运移,并与浅部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运移通道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构造带内的一些次级断裂,因其形成的时间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不足以触及下古生界烃源岩层,因此其对流体封闭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76.
武夷山地区加里东期深熔混合岩化-岩浆作用普遍,且两者时代一致或相近,但是加里东期深熔作用的启动时间尚不明确。赣南寻乌县岐山岩体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该岩体形成时代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依据。基于锆石LA-ICP-MS U-Pb测年手段,在该岩体中发现两期锆石,早期锆石为深熔成因,晚期为岩浆成因。本次研究获得的晚期锆石形成时代为445~440Ma,具有从外向内年龄渐新的规律,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晚期-早志留世,可能是从源区上升的不同批次岩浆就位的结果,即该岩体为加里东期深熔-幕式、多期次岩浆活动的结果。边缘部位与岩体中心部位分别获得早期深熔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458±4Ma)与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460±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武夷山地区在加里东早期,大约460Ma左右发生了一期深熔-岩浆活动,为武夷山构造带加里东运动深熔作用的启动时代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977.
统计格网尺度的不同会带来统计结果的差异,如何选择统计格网是地理国情信息统计的重要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空间自相关的地理国情信息统计格网尺度选择方法。采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50 m、60 m、70 m、80 m、90 m、100 m、250 m、500 m和1000 m几个尺度下,以植被覆盖信息统计为例,利用面积占优法和中心点归属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格网化,得到了不同尺度的植被格网数据;计算植被覆盖面积统计误差,分析不同尺度下植被覆盖信息的空间自相关的变化特征,并利用Moran’s I系数差值进行尺度选择,得到了植被覆盖信息统计格网的适宜尺度。以龙沙区和清涧县作为研究区域,结果表明,在地理国情植被覆盖信息统计时,不同地区的格网统计适宜尺度是不一样的,植被覆盖度中低的龙沙区的适宜尺度为100 m,而植被覆盖度高的清涧县的适宜尺度为250 m。  相似文献   
978.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东隆起西北缘的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矿床赋存在中生代玲珑花岗岩体中,矿体主要受NNE向和N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银金矿以及少量的碲银矿和辉银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碳酸盐-萤石阶段(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早期流体温度为308~377℃,盐度为6.29%~8.55%,压力为350 MPa,属于H_2O-CO_2-NaCl流体体系;主成矿期的流体温度为226~331℃,盐度为4.87%~10.29%,压力为280~300 MPa,属于H_2O-CO_2-NaCl±CH_4流体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及岩相学观察发现,主成矿期的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这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主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接近或略低于胶东典型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暗示这些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相同的源区;氢、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较明显的岩浆水特征,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参与,但参与程度较弱。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引起的温度降低、挥发分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979.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火山岩带,但对该火山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以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为例,对矿区主要的赋矿火山岩开展了精确的LA-ICP-MS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获得矿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在62~65 Ma之间,这些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过铝质岩石系列,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3.39~13.21)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K、Sr);亏损重稀土元素(LaN/YbN=3.02~16.47)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显示出弧火山特征。结合其他研究数据及区域上典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特征,作者指出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形成与林子宗群火山作用(62~65 Ma)密切相关,是火山作用驱动地热体系的产物,成岩成矿发生在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期的陆缘火山弧背景下。  相似文献   
980.
基于浅层探冰雷达的东南极内陆地区冰盖内部等时层提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首次使用雪地车载浅层探冰雷达取得了中山站至昆仑站全程1 300 km 的浅层冰盖数据,通过MATLAB对数据进行FFT转换、背景滤波、改变叠加次数去噪和基于曲波变换的图像处理,使用Reflexw对MATLAB处理后数据进行地形校正、二次背景滤波和平滑滤波等处理,成功提取了冰盖浅层等时层并得出了等时层的平均深度、最大深度和波动情况。最后进行了数据的连接,展示了LGB69冰芯处等时层的分布并与冰芯数据结合大体对应了相应等时层的年代和事件。给出了Dome A附近的等时层分布情况。为东南极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的物质积累率计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