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西部与东部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岩石圈结构、沉积盆地、地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火山岩的时空分布,显示了从高原腹地发端向周缘迁移的趋势。在同碰撞阶段(65~40 Ma)的末期,火成活动背离雅鲁藏布碰撞缝合带向北迁移。在45~6 Ma期间,火山活动从高原腹部开始,然后向外迁移,暗示软流圈上隆呈波状向外扩展。最后(6 Ma—近代),火山活动向着高原的北西、北东—东、南东三隅迁移。这种醒目的火山活动时空迁移型式,可以解释为由印度和欧亚两个较厚大陆板块的靠近、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地幔流及深部地壳物质流动。推测可能存在两个地幔流“通道”,一条“通道”可能通过西秦岭礼县—宕昌一带伸向中国东部;另一条“通道”可能沿“三江”带向东南经云南马关—屏边一带与中国东南部和越南的新生代玄武岩省相接。在礼县—宕昌、马关—屏边一带,表现出从青藏高原钾质火山岩省向着中国东部玄武岩省过渡的特征。大量地球物理资料也支持关于软流圈地幔与深部地壳层次上的横向物质流动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在青藏高原钾质岩省与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带选择若干短剖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鉴别岩石源区组成和形成深度,反演岩石圈和软流圈地幔性质,揭示两个岩省之间的关系,为鉴别大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或软流圈层次的物质流动与块体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岩浆作用约束,同时也为东亚大背景之下,以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为主导的中国西部与以太平洋板块俯冲为主导的中国东部的构造交接关系提供岩浆作用限制。  相似文献   
92.
93.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总被引:159,自引:1,他引:158  
花岗岩是大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矿产资源有密切的关系。西藏花岗岩约占西藏自治区面积的12%,其中,80%分布在冈底斯岩浆岩带。在空间上,冈底斯花岗岩带大致可以分为3个亚带:北带、中带和南带;在时间上,以印度一亚洲大陆碰撞事件为标尺,可将青藏高原构造一岩浆事件划分为碰撞前(〉65Ma)、碰撞期(65~45Ma)、后碰撞(〈45Ma)3大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冈底斯带都产生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花岗岩构造一岩浆类型。冈底斯花岗岩类的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班公湖一怒江洋及雅鲁藏布洋的形成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岩石的Nd,Sr同位素资料,对地壳生长与演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冈底斯南带的大部分地区的花岗岩,均具有εNd(t)(+)值(+1.64~+5.21),模式年龄tDM也很年青(〈500Ma),具有初生(juvenile)地壳的特征。在花岗岩成因中地幔物质有重要的贡献。而冈底斯中带、北带及南带西段的花岗岩类以εNd(t)(-)值为特征(-5.3~-17.3),模式年龄tDM有两组值1.2Ga及2.0~2.5Ga,暗示这些地区的地壳具有古元古代一中元古代基底在花岗岩成因中,地壳组分具有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94.
西藏林周盆地中酸性脉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子宗火山岩(也称林子宗群)出露在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部,被认为是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岩浆作用响应。发育在拉萨东北林周盆地的林子宗火山岩剖面完整,是最初的命名地,在过去的20年来已经完成了较好的研究工作。本文对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地层中产出的中性(闪长玢岩)和酸性(花岗斑岩)脉岩开展了研究,新获得了5个样品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数据和11套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这些脉岩侵入到林子宗群的典中组和年波组地层中。所有样品均为亚碱性岩石,在钾质特征上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均为过铝质(除了一个样品为铝质岩石,A/CNK=0.86)。一个闪长玢岩样品的年龄为62.4Ma,具有正的εHf(t)值(+5.1~+7.6),显示了与典中组安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成分。其余的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为55.1~61.1Ma,εHf(t)范围为-1.1~+10.4(仅有一个负值,其余全部为正值),它们与近于同时代的年波组流纹质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林周盆地脉岩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1)岩石具有类似地幔的Hf同位素特征,总计86个Hf同位素中仅有一个负值,所有样品平均的εHf(t)为5.9;(2)每个样品具有变化范围很宽的εHf(t)值,4个花岗斑岩样品每个样品内部的εHf(t)值变化达到3.5~8.8个ε单位,显示了不均一的源区组成;(3)从主量元素的成分变化趋势(FeO T-MgO关系图)指示了岩浆混合作用的成分趋势。这些特征表明在冈底斯带南缘发生的古新世-始新世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也可以用来解释林周盆地脉岩的形成过程。这些脉岩作为浅成的侵入体,与其同时代的林子宗火山岩(典中组和年波组)一样,都是伴随着冈底斯带南缘从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渡到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构造转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5.
Nutrient loads from the land to the sea must be reduced to combat coastal eutrophica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further mitigation efforts are needed in the brackish Baltic Sea to decrease nutrients, especially in eutrophic coastal areas. Mussel farming is a potential measure to remove nutrients directly from the sea. Mussels consume phytoplankton containing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when the mussels are harvested these nutrients are removed from the aquatic system. However, sediment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faeces and pseudo-faeces below a mussel farm consumes oxygen and can lead to hypoxic or even anoxic sediments causing an increased sediment release of ammonium and phosphate. Moreover, N losses from denitrification can be reduced due to low oxygen and reduced numbers of bioturbating organisms. To reveal if mussel farming is a cost-effective mitigation measure in the Baltic Sea the potential for enhanced sediment nutrient release must be assessed.  相似文献   
96.
97.
A fiber-optic microphobe is described which is inexpensive and simple to build and use. It consists of an 80-micrometers optical fiber which at the end is tapered down to a rounded sensing tip of 20-30-micrometers diameter. The detector is a hybrid photodiode/amplifier. The probe has a sensitivity of 0.01 microEinst m-2 s-1 and a spectral range of 300-1,100 nm. Spectral light gradients were measured in fine-grained San Francisco Bay sediment that had an undisturbed diatom coating on the surface. The photic zone of the mud was only 0.4 mm deep. Measured in situ spectra showed extinction maxima at 430-520, 620-630, 670, and 825-850 nm due to absorption by chlorophyll a, carotenoids, phycocyanin, and bacterio-chlorophyll a. Maximum light penetration in the visible range was found in both the violet and the red < or = 400 and > or = 700 nm.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不同类型锡矿床所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特征,统计了云南、福建、江西、浙江、湖南、青海和广西7省共35个典型锡矿床的自然重砂情况,通过计算和分析各自然重砂矿物在所对应类型矿床中的报出频率,得出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和斑岩型3种锡矿所对应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所反映出的重砂矿物组合既有相似之处,如均出现锡石+白钨矿(或黑钨矿)的矿物组合,亦反映出不相同的地方,如矽卡岩型锡矿石榴子石报出率高,斑岩型锡矿锆石报出率高等。因此,按照矿床类型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对于建立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隋真龙  董国臣  董亮琼  何勇  王曼丽 《地质通报》2014,33(12):1929-1932
为探究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所体现的重砂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在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和陕西7个省(自治区)共选择14个典型铬铁矿床(点),对所响应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研究表明,这些矿床(点)中所响应的矿物主要为铬铁矿及铬尖晶石,计算出所涉及重砂矿物的报出频数及报出率,并通过图解直观地表现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太行山北段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王安镇矿集区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矿集区。区内矿化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其次为斑岩型和热液脉型,矿床产于王安镇岩体内、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岩体附近围岩中。为深入了解其成矿规律,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在分析该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与王安镇岩体有关的典型矿床中的矿石进行了硫、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热液的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ΣS)在陨石硫值范围内,硫的来源单一,为深源岩浆硫;矿石铅同位素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且与岩体铅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说明该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较深,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