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01.
崔子良  张翔  董国臣  郜周全  聂飞  董美玲 《云南地质》2012,31(4):426-429,425
区域1∶5万化探显示该区有良好铅锌异常,异常范围覆盖已知矿点。多种成矿特征元素分析认为与Pb、Zn关系较强的元素组合为W-As-Sb,聚类分析相关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As→Sb→Cd→Hg→Ag→Cu→Au→Sn。东山北段各元素的沉淀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主成矿阶段为Pb-Zn-W-Cd-As-Sb-Ag-Hg组合,对该地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103.
滇西马厂箐煌斑岩脉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云斜煌岩,晚期为云煌岩.对煌斑岩样品进行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33.77±0.11Ma的岩浆侵位年龄,表明马厂箐煌斑岩为马厂箐复式杂岩体中期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也是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新生代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马厂箐煌斑岩高钾(K2O/NaO=2.88 ~4.60)、富碱(K2O+ Na2O =6.40% ~7.55%)、高Mg# (74.3~76.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Zr、P)和重稀土元素.同位素以高(87Sr/86Sr)i(0.707406~0.706506),低εNd(t)(-1.78~-7.64),富集放射性Pb(208 pb/204 Pb=38.87 ~ 39.35,207Pb/204 Pb=15.6390~15.6431,206Pb/204 Pb=18.6579 ~ 18.8093)为特征.176Hf/177Hf为0.282712 ~0.282864,εHf(t)为-1.4~4.0,εNd(t)与εHf(t)存在Nd-Hf同位素解耦.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马厂箐煌斑岩起源于金沙江洋壳俯冲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区域上软流圈物质上涌可能促使EMII的部分熔融形成煌斑岩岩浆,而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及其与其他断裂的交汇处则为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4.
滇西保山地块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保山地块上的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以蚌渺岩体和桦桃林岩体为代表,蚌渺岩体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3~85Ma,桦桃林岩体为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60~66 Ma,表明该地区在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发生了两次不同的岩浆作用。蚌渺岩体和桦桃林岩体都以全碱含量高为特征,K2O/Na2O>1,桦桃林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蚌渺岩体更加倾向于钾玄岩系列。它们的铝饱和指数A/CNK的值均大于1.1,属铝过饱和系列。这两个岩体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蚌渺岩体较桦桃林岩体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5.2~67.2],而桦桃林岩体较蚌渺岩体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7~0.35)。2个岩体中3件样品41个测点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15.8~-1.1),蚌渺岩体和桦桃林岩体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集中于2.0~1.2Ga和2.0~1.5Ga。全岩锆饱和温度蚌渺高于桦桃林,说明这两个岩体源区岩石的熔融程度不同。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中-新生代花岗岩类为S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重熔,并不同程度地混入了幔源物质。保山地块、腾冲地块和拉萨地体在中-新生代存在几乎同期的岩浆活动,但保山地块与拉萨地体由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不存在对比性,而与腾冲地块存在共同点。保山地块与腾冲地块上的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印欧大陆的碰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5.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a-cl sources in ground water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sodium (Na+) and chloride (Cl-) in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are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can serve as indicators of, or may constitute, a water quality problem. We have characterized the most prevalent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Na+ and Cl- in ground water, primarily in Illinois, and explored techniqu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heir source. We considered seven potential sources that included agricultural chemicals, septic effluent, animal waste,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sea water, basin brines, and road deicers. The halides Cl-, bromide (Br), and iodide (I) were useful indicators of the sources of Na+-Cl- contamination. Iodide enrichment (relative to Cl-) was greatest in precipitation, followed by uncontaminated soil water and ground water, and landfill leachate. The mass ratios of the halides among themselves, with total nitrogen (N), and with Na+ provided diagnostic methods for graphically distinguishing among sources of Na+ and Cl- in contaminated water. Cl/Br ratios relative to Cl- revealed a clear, although overlapp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groups. Samples of landfill leachate and ground water known to be contaminated by leachate were enriched in I and Br; this provided an excellent fingerprint for identifying leachate contamination. In addition, total N, when plotted against Cl/Br ratios, successfully separated water contaminated by road salt from water contaminated by other sources.  相似文献   
106.
杨全林  叶枫  董国臣 《地质通报》2019,38(9):1501-1510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青尖坡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并结合相关主量和稀土元素数据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1.1±1.7Ma,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K、Na、Si、Al,贫Mg、Ca、Ti等特征,为高钾碱性钾玄岩系列,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稳定的弱负Eu异常。总体为I型花岗岩成因,但兼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青尖坡石英二长岩为中下地壳部分熔融成因,有地幔物质参与,为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碱性岩带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晚造山-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7.
燕山地区寿王坟杂岩体由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8±1) 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对比区域岩浆作用特点显示,研究区岩浆作用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时代相近。寿王坟杂岩体富碱(Na2O+K2O含量为8.48%~9.06%(质量分数),属钾玄质系列(K2O 3.87%~4.96%)、准铝质岩石(A/CNK=0.69~0.89,A/NK=1.19~1.35),富集Rb、Ba、Sr等元素,亏损Nb、Ta、Th、P等元素,具高Sr((684~1 018)×10-6)和Ba((1 163~1 506)×10-6)、高Sr/Y(43~102)和La/Yb(31~91)比值、低Y((7.19~16.55)×10-6)和Yb((0.47~1.28)×10-6)、富集LREE、基本无Eu异常等特征。εHf(t)值较低,石英闪长岩εHf(t)=-18.1~-11.1,石英二长岩εHf(t)=-18.6~-13.2。研究认为寿王坟杂岩体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背景下的伸展环境,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的贡献。Sr/Y值与SiO2含量呈正相关表明其不具源区特征,主要是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富水岩浆分异演化发生角闪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8.
与锡矿有关的花岗岩成因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来利山花岗岩位于云南省腾冲—梁河地区(花岗岩带上),构造上属于腾梁花岗岩带。该花岗岩带总体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构成冈底斯的南延部分。来利山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来利山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二长花岗岩(14L-4)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52.34±0.68)Ma(MSWD=1.4,n=26)。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二长花岗岩相对富铝(Al2O3=14.70%~15.27%)、碱(K2O+Na2O=8.07%~8.50%)、钙(Ca O=1.64%~2.56%)、REE、Ba。铝饱和度(A/CNK)为0.97~1.12,平均为1.04,属偏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正长花岗岩相对富硅(Si O2=74.57%~76.69%)、Rb,强烈亏损Ba、Sr、P、Ti、Eu,铝饱和度(A/CNK)为1.05~1.18,平均为1.09,属弱过铝质岩石。两类花岗岩系同源岩浆于不同阶段侵位形成,二者在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演化关系,均显示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形成与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109.
来利山锡矿床作为滇西地区著名的锡多金属矿床之一,为了探讨其矿床成因,为找矿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对该矿区白云母进行标型特征研究。研究表明: 白云母是该矿区的重要矿物之一,主要分布在第一、二成矿阶段及其附近围岩中; 在光学显微镜下,成矿阶段白云母多呈竹叶状或扇状(放射状)集合体,围岩中白云母呈半自形—自形,解理清晰; 电子探针数据显示,不同成矿阶段的白云母成分略有差异,说明其成因受到成矿热液演化影响; 围岩中的白云母成分显示为多硅白云母,Na-Mg图解显示,围岩主要为中低温、中—高压环境,其中变质砂岩为高压环境,褪色角岩为高—中压环境。上述成果对于该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来利山锡矿床位于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域东端,三江构造带南段西缘,是滇西地区著名的锡多金属矿床之一。为探讨矿床成因,进而为找矿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对该矿床黄铁矿进行标型矿物学研究。来利山锡矿成矿阶段发育大量黄铁矿,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黄铁矿进行研究,发现黄铁矿存在不同程度的类质同象取代现象,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图谱和吸光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特征峰向短波方向漂移; 成矿阶段黄铁矿吸光度比值与成矿阶段呈规律性变化。上述成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