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3篇
  免费   1769篇
  国内免费   2601篇
测绘学   1370篇
大气科学   1208篇
地球物理   1252篇
地质学   4609篇
海洋学   1068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621篇
自然地理   98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442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540篇
  2018年   456篇
  2017年   482篇
  2016年   468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650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510篇
  2006年   494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11.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2005,19(4):546-550,595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相似文献   
112.
分形在储层参数井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地震资料难以实现储层薄层的预测,分形理论的引入,可弥补这一不足.以具有连续性和等间距采样点的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分形分析理论为手段,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研究.根据分形地质统计学中对储层参数的研究,得出其分形理论模型,并通过VisualBasic语言编程,在计算机上实现了某地区4口井储层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的井间预测,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将分形理论用于储层参数井间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3.
云南中甸五村-移山晚三叠世沉积及盆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村-移山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发育齐全,并在中咱地块边缘至甘孜-理塘结合带之间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沉积盆地。中甸、格咱和弥里淌三条平行控制性断裂将盆地由西向东依次横向分割成中咱微大陆五村台地边缘三角洲、哈工弧后断陷盆地、属都火山复理石盆地和尼汝弧前斜坡(盆地)。在上述4种构造-相区中沉积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物,具有不同基本层序结构、不同生物组合及沉积相特征。显示盆地经历下降-抬升-下降-抬升两个周期性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4.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Ma;SQ1至SQ25)中的SQ2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一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115.
以1:5万地质填图和钻探验证为基础,经分析研究塔里木托云盆地的地层特征、聚煤期、古地理环境,从而建立起该区的沉积模式,总结出该盆地煤层发育于下侏罗统康苏组上段地层之中,含煤11层,煤层为不稳定发育,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对进一步找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根据布雅煤矿区勘探地质报告以及实地考察,评价了盆地目前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该区未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保证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水生态环境响应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铭江 《水科学进展》2005,16(4):586-591
塔里木河下游357km河道断流近30年,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应急输水抢救生态环境,是世界范围内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稀有案例。以此为背景,在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监测资料,应用河道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植被生态学,以河道水量沿程消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植物恢复为主线,摸清了水流在河道纵向、河道横向两侧和垂向剖面中的运移、转化和消耗规律,研究分析了应急输水的水生态环境三维响应特征和植被恢复效应。为创建和完善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输水、修复与重建的评价体系打下基础,也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8.
内陆盆地的盐分布与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系统分析水文、土壤、灌溉、水盐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水盐运移理论和水盐平衡原理,通过对盆地、流域、灌区、农田和土壤剖面等不同层次盐分分布与盐平衡分析计算,分析了内陆盆地不同层次的“干排盐”形成与特征,认为干排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系统地考虑不同层次干排盐出路与动力条件,才能有效地治理灌区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9.
摄影测量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数字地图成果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矢量地图数据(DLG)、数字影像地图数据(DOM)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DRG)。本文主要介绍了摄影测量数据库的设计、建立以及应用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0.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 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 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