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1079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179篇
地质学   2607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323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892篇
  2003年   532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8篇
  1937年   12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1篇
  1928年   4篇
  1927年   4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前兆地电阻率资料处理的剥皮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先进  钱家栋 《地震学报》2001,24(6):645-650
在台址下电阻率分层均匀的前提下,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前兆地电台单极距观测的事实与现状,提出一种试图从这种观测所获得的视电阻率时间序列中识别电阻率表层变化和深部变化的等效模型方法.分析表明,在保持布极方式和观测结果不变的前提下,任意多层的地电结构都可以视为一个二层地电结构——等效模型.本文中,等效模型上层的地电参数(电阻率和厚度)与实际模型第一层相同,下层的地电参数(电阻率)则根据等效要求,由实际模型第二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地电参数经计算得到,因此,等效模型的下层包含了实际模型第二层及其以下各层的综合影响.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2.
采用GOES9卫星观测的能量大于2MeV和大于4MeV电子通量和行星际飞船ACE太阳风参数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以及磁暴指数Dst资料,分析了1998年4-5月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时间和能量响应特征及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磁暴和亚暴等扰动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性(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有明显的周日变化,中午极大和午夜极小.4月22日和5月5日开始的两次大事件中,能量大于2MeV电子通量中午极大值上升到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分别约为4天和1天,中午极大值高于背景水平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3天(4月22日-5月4日)和16天(5月4日-20日)以上.每次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能量范围不完全相同.两次大事件的上升段都对应于磁暴的恢复相,与太阳风动压脉冲、高速流脉冲和负Bz分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3.
声子波及其在地震波资料分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声子波是由声波波动方程的解构成的一种物理子波,如果不考虑吸收和散射,声子波的传播是相当简单的;相反地,数学子波的传播即使在均匀介质中也是极其复杂的.作为波动方程的解,声子波比一般的数学子波更能有效地应用于复杂声波和地震波的分解和分析.本文从Kaiser的声子波理论出发,给出了通过分别引入点源波形的复时间函数和点源虚时间坐标来构成声子波的两种解释,并对点源模型的合成地震图和实际复杂模型的地震波资料进行了时-空域的声子波变换,说明了声子波应用于地震波资料分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地震监测中的电阻率层析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电阻率层析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由视电阻率值重建出介质的真电阻率图像,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宝坻台和昌黎台设立的两个试验点上于1998年4月14日ML5.0和ML4.4唐山两次地震前的6天左右层析图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宝坻台的电阻率图像一改通常的在平稳背景上叠加小量随机变化的特点,出现了一种有序性特征的新图样;昌黎台也出现了反差加大、高低阻区集中分布的有序性特征.上述异常图样均在震后消失.层析图像在震前出现的熵值降低可能是这次地震活动的前兆.地层导电结构和孔隙度的变化,是引起电阻率异常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常规的单一极距的视电阻率测量之所以对真电阻率的变化不敏感且丧失空间分辨能力,是由于该物理量同时具有积分值和位函数这两个固有特征所决定的.在地震监测中,改造现行观测系统,引入层析成像,是发展技术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岩石破坏前的短临应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新型应变仪观测岩样在破坏孕育过程中岩样表面测点的应变变化,结果除了长趋势变化,破坏前几秒的特征变化外,在破坏前百分之几秒至十分之几秒还有突变和拢动等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996.
祁连山地震带两次中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两次中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特征,讨论了基于天然地震序列的样本条件对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处理序列中4.0级以上地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地震调制比及其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 《地震研究》2001,24(3):202-207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0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未来震中周围的rm10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震例在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rm10异常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中还就rm10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总结了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工作,内容包括中国地震学会2000年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2001年来的学术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999.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火山作用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钾霞橄黄长岩是一种产于大洋和/或大陆环境,尤以大陆裂谷最为多见的超钾质火山岩,也是世界上出露最少的火成岩之一,目前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这类岩石的报道.甘肃西秦岭新生代火山岩是我国目前唯一有报道的钾霞橄黄长岩产区.本文详细介绍了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及深源包体的岩石学特征,提供了该区13个岩体30个具代表性的全岩化学和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6个具代表性的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以及2个火山岩全岩Ar/Ar同位素定年结果.研究表明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主要是中新世火山作用的产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贫SiO2和Al2O3,富MgO,CaO,TiO2和(K2O+Na2O),以及具有高的[MgO]值(平均大于68)和NNiO 含量(平均在0.3%以上).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深源包体,岩石的结晶程度很差.所有这些表明西秦岭存在原生钾霞橄黄长岩浆.而且本区钾霞橄黄长岩与碳酸岩密切共生,显示了典型的大陆区钾霞橄黄长岩的特征.火山岩的∑REE在365×10-6~649×10-6之间,其中轻稀土总量(∑LREE)达319×10-6~569×10,尤以强烈富集大离子轻石元素(K、Rb、Sr、Ba)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为特征.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143Nd/144Nd值(0.512768~0.512911),相对低的87Sr/86Sr值(0.70412~0.70525)和206Pb/204Pb(18.418~18.625).εNd介于+1. 8209~+2.1002之间,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5.476~15.551和38.618~38.792.本区火山岩的Sr,Nd和Pb同位素与东非裂谷,意大利,德国等地的钾霞橄黄长岩不同,也与青藏高原周边其它地区的钾质火山岩不同.结合火山岩中深源包体温压计算结果,以及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火山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起源和成因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本区钾霞橄黄长岩火山作用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在周边地区的反映,本区原生钾霞橄黄长岩岩浆直接起源于地幔,其成因与岩石圈伸展的条件下,岩石圈底部热边界层(TBL)的低度部分熔融有关.这种热边界层(TBL)在发生岩浆作用之前是被来自软流圈深部的流体和/或熔体交代富集过的地幔.  相似文献   
1000.
西天山阿吾拉勒埃达克质岩石成因:Nd和Sr同位素组成的限制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28  
西天山阿吾拉勒二叠纪钠质英安岩和钠长斑岩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高Sr,低Y、Yb和Eu正异常等独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其(^143Nd/^144Nd)i为0.512384-0.512470,εNd(t)为正值(+1.57-+3.26);(^87Sr/^86Sr)i为0.0751-0.7054,与本区同时代幔源玄武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但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成因埃达克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区别。结合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二叠纪后碰撞阶段构造背景,认为本区埃达克质岩浆最有可能由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角闪岩相向榴辉岩相过渡或榴辉岩相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是西天山晚古生代后碰撞阶段地幔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岩石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