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8篇
  免费   1213篇
  国内免费   1747篇
测绘学   1114篇
大气科学   693篇
地球物理   892篇
地质学   3521篇
海洋学   781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437篇
自然地理   77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466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61.
张振  张朝  叶观宝  王萌  肖彦  程义 《岩土力学》2020,41(6):2122-2131
劲芯水泥土桩是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方法,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公路、铁路路基处理工程中。然而由于人们对其承载路堤的失稳破坏机制认识不足,无法正确指导设计。采用反映桩体材料破坏后特征的应变软化模型,模拟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失稳破坏1g模型试验,通过分析路堤失稳破坏过程中桩体塑性区的开展和桩身受力的变化情况,研究了桩体的破坏顺序及其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路堤失稳过程中,劲芯水泥土桩并非同时发生破坏,路面正下方桩体首先发生受压破坏,坡面下方桩体自坡脚至坡肩依次发生弯剪破坏;由于桩体的存在,路基中滑动面并非完全穿过桩体破坏位置。基于桩体破坏顺序、破坏模式、受力情况变化,以及荷载传递规律,阐释了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渐进式失稳破坏机制。采用现行规范中基于残余强度的柔性桩处理方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但其适用性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2.
陈仁朋  王朋飞  刘鹏  程威  康馨  杨微 《岩土力学》2020,41(2):372-378
煤矸石作为煤层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料,常用于路基填筑。压实的路基煤矸石填料存在双孔隙群结构,其土-水特征曲线(SWCC)具有双台阶现象。而SWCC与土体非饱和渗透系数密切相关,对路基内部水分运移以及路基长期累积变形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压实度、粉粒含量、最大颗粒粒径对双台阶SWCC的影响,对路基煤矸石填料进行了一系列压力板试验,并采用描述双台阶SWCC的Bi-V-G公式拟合实测SWCC,分析了模型参数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粉粒含量为5%时,不同压实度试样SWCC均存在双台阶现象;粉粒含量为50%时,随着压实度增大,试样SWCC由双台阶形过渡为单台阶形,在0.90和0.95压实度之间存在一个界限值,双台阶现象消失;增大压实度、提高粉粒含量或减小最大颗粒粒径,均会使SWCC台阶高差减小。随着压实度增大或粉粒含量提高,模型参数 、 (与进气值有关的参数)和 、 (与排水程度有关的参数)值均逐渐减小,试样大、小孔隙部分均进气值增大,持水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963.
The formation ages of global magmatic sulfide Ni-Cu deposits are from Archean to Mesozoic,the Neoarchean and Neoproterozoic are the two peaks.In China,the formation ages of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are from Proterozoic to Mesozoic,and the Neoproterozoic and late Paleozoic are the two peaks,.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magmatic deposits,there is no case study of the Archean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China before.The nickel deposits formed in Neoproterozoic are located on the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Yangtze Block(e.g.Jinchuan,Dapoling),and those form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Emeishan and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LIPs).such as Kalatongke,Yangliuping,and Pobei.  相似文献   
964.
煤田小微构造作为煤矿主要致灾源之一,对其精细解释与圈定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而单纯借助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手段解决该问题,已无法满足精准开采地质保障的需求。为此,基于叠后三维地震数据体,通过提取60 Hz以上高频段成分信息,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并基于此提取小尺度的最小负曲率属性,对研究区小微构造进行解释与分析。通过与现场小微构造揭露和解释情况对比表明:基于高频信息重构的地震数据体纵向分辨率高,提取的小尺度曲率属性细节刻画能力强,相对于传统的最小负曲率属性在指示小微构造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将基于重构地震数据体提取的小尺度曲率属性应用于煤田小微构造解释与圈定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5.
福建省大田—漳平地区位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带上,不同时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复杂多变的构造形变格局,为该地区形成丰富的石墨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了查明大田—漳平地区煤系石墨的成矿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等实验,对不同矿区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和煤成石墨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特征等煤成石墨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不同变形特征的样品划分为煤成石墨、煤成半石墨和石墨化无烟煤三大类。研究表明:煤的变形特征与煤成石墨的演化类型基本一致,且韧性变形样品的石墨化程度最高,说明构造应力作用能促进煤的石墨化作用;煤成石墨的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控制,石墨矿床多产出于岩浆岩侵入体外接触带或附近断裂带的有利围岩地层中,且大田—漳平地区煤系石墨矿具有明显的成区、成带分布特点,煤成石墨成矿区主要集中在闽西南坳陷南部的漳平一带;而北部大田一带分布的矿区矿体石墨化程度较漳平一带低,多为煤成半石墨或石墨化无烟煤,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煤系石墨矿产综合勘探开发利用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66.
为探究冲绳海槽放射虫属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对采自冲绳海槽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海域的34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群落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体看来,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放射虫丰度较高,群落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放射虫属种为主,其中优势种为Tetrapyle octacantha group、Spongodiscus resurgensEuchitonia furcata。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放射虫属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除T.octacantha group以外,其余暖水指示种含量总体上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变化趋势。冲绳海槽北部陆架-陆坡区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变化较为剧烈,因此可能不利于大多数放射虫暖水指示种的发育,但T.octacantha group却因自身适宜生存的温度范围较大,进而得以在冲绳海槽北部陆坡区呈现出高值。较高的中层水温度可能是抑制亚北极中层水指示种Cycladophora davisiana在冲绳海槽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冲绳海槽的高海槛则限制了太平洋深层水种Carpocanistrum papillosumCornutella profunda的入侵。冲绳海槽放射虫的空间分布对区域海洋环境特征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为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7.
胶东是我国黄金的主要产地, 前人已开展大量矿床学研究, 但主要集中在浅部, 其深部的成矿研究仍然薄弱。本文以目前最深的见矿钻孔为研究对象, 在宏观观察描述的基础上, 以电子探针为主要研究方法, 在微观上系统开展深部金矿的矿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为深部金矿成矿特征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焦家金矿带矿床的成因以及进一步的深部找矿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超深科研钻ZK01井位于莱州吴一村地区, 是目前焦家断裂带最深的见矿钻孔, 也是我国岩金最深见矿孔。深钻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 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矿体多以脉状、细脉网脉状、细脉浸染状为主。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少数金矿物分布在黄铜矿、石英和钾长石中。焦家带深部矿石金矿物成色较高, 主要为含银自然金, 其次为银金矿, 说明该深钻深部金矿形成于高温、较深的成矿环境; 成矿时代相对较老。Au主要有两种赋存形式: 独立的金矿物和不可见金即晶格金。独立金矿物可分为三种赋存状态, 即包体金、裂隙金和晶隙金。初步认为矿石矿物生成顺序从早到晚依次为: (不含Pb黄铁矿、方铅矿、辉铋矿、金矿物)→(黄铜矿)→(含Pb黄铁矿)→(方铅矿、金矿物)→(重晶石)→(闪锌矿)。深钻成矿热液存在多期活动, 碎裂岩带为含金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 多重成矿阶段的叠加和复合导致金矿物多期次结晶。  相似文献   
968.
全球板块重建的精细化和区域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重建板块形态分布规律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大数据背景下,本文根据已有板块重建模型,对中生代以来的重建板块的形态,进行了分形维数分析,并结合斑岩型铜矿床的频数分布规律,讨论了分形维数和斑岩型矿床频数对板块重建整体性评估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自250 Ma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重建板块形态的分形维数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在65 Ma达到最小,可能代表了由Pangea超大陆向未来超大陆Amasia的转换。此外,全球斑岩型铜矿床的频数异常与板块重建形态的分形维数异常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板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速形变与斑岩型铜矿床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该结果可能将为整体性评估重建板块形态的真实性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法,特别是对约束古老板块的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能为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提供对照参考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69.
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 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继而采用模糊数学定量计算和评估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该方法考虑了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增强地热系统(EGS)的环境安全问题,即传统的“刚性造储”可能带来的诱发地震等不利于地热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倡导“柔性造储”和广义EGS理念,强调储层属性和地物理场的整合,针对我国地热能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地壳总体上活动性强、地应力高、地震频发等构造型地热特点,是对以往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发挥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作用,给出的量化结果易于对比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本文基于新的评估方法,利用现有的深部地热研究及勘探成果,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九个区域深层地热能开发的难易程度,评价区包括西藏南北地堑系、云南西部火山型地热区、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以及东北、华北等。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70.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土体改性技术.该技术当前主要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砂土,普遍使用两相处理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分开施用.然而,对于渗透性相对较差的黏性土,传统的两相处理方法难以适用.为此,引入新的单相胶结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混合施用,通过调节溶液的初始pH值为细菌水解作用提供窗口期,避免微生物絮凝阻塞孔隙,使混合液均匀分布于土体一定深度范围内,从而达到显著提升胶结效果的目的.利用喷洒法将混合液喷洒至土体表层进行MICP处理,处理完成后使用超微型贯入仪SMP-1测试土体表层不同深度处的结构强度,分析土体力学特性的空间差异,对土体的胶结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此外,探究了胶结液浓度(0.2M、0.5M和1.0M)及胶结方法(调节pH与否)对于土体结构强度及MICP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相MICP技术对黏性土进行改性,能够显著提高其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不高于1.0 M的胶结液浓度范围内,黏性土的胶结效果随着胶结液浓度增加而提升;相比较而言,调节pH的单相胶结方法对于提升土体胶结的深度和均匀性有明显积极作用.新型单相MICP技术简单易行,能够节约成本,在黏性土表层加固方面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