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61.
城市化进程对重庆都市圈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莹莹  张焱  何泽能  杨世琦  吴铮  赵磊 《气象》2013,39(5):592-599
利用重庆17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重庆统计数据,采用降水量空间标准化方法,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对重庆都市圈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城市化进程能够以1997年为界限被划分为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圈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有关.比较两个阶段的差值,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核心都市圈年降水量、降水强度、中雨和暴雨日数都有所增加,呈明显的“城市雨岛”特征.从季节差异来看,夏季降水以主城区及其北侧郊区降水增加,冬季降水以主城区及其南侧郊区增加为主,可能是因为城乡温度梯度与环境风场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区域差异,使得主城区及其下风方向降水增加,且以下风区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62.
2010年7月下旬甘肃省持续高温天气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0年7月26~31日出现的甘肃区域性持续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青藏高压、中层大陆高压、低层高原暖脊、地面热低压是造成这次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青藏高压季节性北抬与东移,为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青藏高压与大陆高压相互叠加形成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是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发展东移引起的地面气温上升,是造成这次持续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另外,大气湿度小,上层辐合、低层辐散、强反气旋环流并伴有下沉运动的空间动力场结构是这次持续高温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63.
丁绵绵  车旭东  饶灿  李晓峰  李伟 《地质学报》2023,97(11):3825-3845
稀有金属铌钽在我国华南存在多时代成矿特征,前人对其最晚成矿期晚白垩世成矿事件报道较少。本文以浙东南的吴小垟铌矿床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岩石学、矿物原位微区分析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确定矿床铌成矿岩体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成岩成矿年龄分别为89.2±0.8 Ma和86.5±1.0 Ma,揭示了该区存在晚白垩世花岗岩侵位及其相关铌成矿事件。铌除了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铌铁矿、铌铁金红石、铅烧绿石中,还有部分铌赋存于黑云母中。在岩浆-热液作用下,云母类型发生了从铁云母→黑鳞云母→铁锂云母的变化。铁云母Nb含量最高可达1253×10-6,黑鳞云母-铁锂云母铌含量最高至794×10-6,黑云母极度富铌的特征,指示该花岗岩具有非常好的铌找矿潜力,富铌黑云母可以作为一种铌钽找矿指示性矿物。综合上述矿物学特征,得出吴小垟矿床存在两阶段铌成矿事件:岩浆期原生铌铁矿族矿物、原生富铌黑云母和铌铁金红石的形成;以及后期热液作用下铌从岩浆和原生含铌矿物中迁移出形成次生的含铌氧化物。  相似文献   
664.
日本海神蛤(一种象拔蚌)为名贵贝类,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海神蛤最大的消费市场,商业潜力较大。为探究日本海神蛤繁殖特性,于2019年1月至3月,以采自日本海海域的日本海神蛤为材料,在大连庄河市贝类育苗场,通过室内人工升温促熟方法,结合精卵排放观察和数理统计,求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结果显示,运用二点法、直线回归法和有效积温法求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分别为–0.87℃、–1.14℃、–0.90℃,有效积温分别为356.21℃·d、366.69℃·d、357.31℃·d。综合3种方法,求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的平均值分别为(–0.97±0.14)℃和(360.07±5.76)℃·d。研究发现,与其他贝类相比,日本海神蛤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较低,这可能与日本海神蛤冷水生活的适应性及繁殖习性有关。在日本海神蛤室内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结合日本海神蛤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产卵的有效积温特点,通过调控生境水温,可以加快性腺发育速度,达到提早繁育效果。本研究为日本海神蛤在自然海域的苗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北黄海日本海神蛤养殖产业发展和资源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5.
为了量化川西高寒山地土壤与铁、铝矿物相关的有机碳含量以及探讨川西高寒山地土壤铁、铝矿物对有机碳稳定性和累积方式的影响,采用选择性提取法研究了川西高寒山地的山地灰化土(MP)和高山草甸土(AM)中土壤有机碳与晶质金属氧化物(DH)提取、短程有序(HH)提取、矿物复合体以及有机—金属配合物(PP)提取中的有机碳和铁、铝的分布。结果表明,MP中DH,HH和PP提取的碳含量分别为(10.91±6.23) g/kg、(5.92±1.66) g/kg和(8.76±2.29) g/kg,分别占有机碳的20.92%,12.07%和19.93%;而AM中DH、HH和PP提取的碳含量分别为(9.05±1.33) g/kg、(5.52±1.02) g/kg和(9.12±3.21) g/kg,分别占有机碳的21.04%、12.47%和19.34%。3种提取剂提取的碳含量以及其占有机碳的百分比在MP和AW的A层土壤中均表现为PP > DH > HH,而在B层土壤中则表现为DH > PP ≈ HH。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深层土壤中次级矿物和晶体矿物丰度的显著增加,导致有机碳与铁、铝矿物复合体由有机—金属配合物主导转变为有机碳与晶质金属氧化物形成的复合体主导。PP提取的碳和其所占有机碳的百分比表现为A层高于B层,而DH和HH提取的碳含量和其所占有机碳的百分比大体表现为A层低于B层。由于MP特殊的土壤性质,这种差异在MP中更为明显。3种提取剂提取的金属(Al+Fe)含量在两种土壤中均表现为DH > HH > PP。而其提取的碳与金属的摩尔比表现为DH < HH < PP,说明随着铁、铝矿物的结晶度增加,其与有机质的作用从共沉淀、络合而向吸附作用转变。DH,HH和PP提取的碳与SOC的相关分析表明,MP中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受晶质铁、铝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而驱动;AM中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受短程有序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有机—金属配合物的驱动。本文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铁、铝矿物与有机碳形成的复合体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川西高寒山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不同土壤类型中,与矿物相关的有机碳的分布不同,其有机碳的积累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666.
基于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与变化分析是检测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方面应用广泛。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穿透云层,实现洪水期的对地观测,但侧视成像会随地形起伏产生叠掩、阴影等现象。DEM可以提供地面点的高程信息,反映地形的起伏变化,但无法提供地物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遥感影像、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变化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的洪涝灾害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667.
石碌大型—超大型铁矿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中段条带状透辉石透闪石岩、铁质千枚岩和铁质砂岩中。铁矿体形态总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走向连续分布,受石碌群第六层和北西向北一复向斜联合控制。矿床可划分为5期:海底喷溢沉积期、区域变质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期,石碌铁矿主要形成于喷溢沉积期和区域变质期。其中区域变形变质作用与古特斯洋沿着昌江-琼海断裂带向南俯冲及随后的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区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于印支期(约243Ma)。喷溢-沉积期包裹体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50~210℃,盐度变化于0.71%~3.06%NaCl。矽卡岩早期阶段石榴子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宽,介于150~497℃,峰值出现于230~310℃、370~410℃和450~470℃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23%~22.31%NaCl,出现4%~7%NaCl、11%~13%NaCl和21%~22%NaCl 3个峰值区间。矽卡岩期晚期阶段石英和方解石中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55~286℃,峰值出现于170~210℃和230~250℃2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40%~7.17%NaCl。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218~533℃,明显比气液二相包裹体高,包裹体盐度变化于4.98%~8.35%NaCl。石英-硫化物期石英和方解石中均一温度变化于151~462℃,峰值出现于170~250℃、290~310℃和370~390℃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05%~16.53%NaCl,有1%~4%NaCl和14%~17%NaCl二个区间。矽卡岩期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石英同时出现气液二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由流体不混溶作用所引起,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流体。虽然矽卡岩期成矿流体能导致磁铁矿交代赤铁矿,但对铁矿的富集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导致矿石的贫化。  相似文献   
668.
梅山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盆地北段,矿体赋存于辉长闪长玢岩和下白垩统大王山组辉石安山岩的接触带。研究表明,梅山铁矿的石榴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为钙铁-钙铝榴石系列,与传统意义矽卡岩矿床的石榴石组成相似;磁铁矿和赤铁矿具有斑岩铜矿和Kirun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赤铁矿和菱铁矿显示热液交代成因特征,但赤铁矿至少有2个成矿世代。成矿母岩辉长闪长玢岩、磁铁矿及磷灰石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暗示三者具有同源性。辉长闪长玢岩无Eu异常,代表了高氧逸度下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磁铁矿和磷灰石均具有中度负Eu异常,可能是在辉长闪长玢岩发生钠长石化的过程中,Eu以Eu2+形式在钠长石内富集,造成流体Eu亏损,后来生成的磷灰石和磁铁矿继承了流体的Eu含量特征,辉长闪长玢岩的钠长石化导致富Fe2+硅酸盐矿物淋滤铁元素进入流体,为矿床提供了铁物质。  相似文献   
669.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670.
以符号分解绘制法取代线蒙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森 《测绘工程》2006,15(5):24-26,37
显示电子地图时,某些同类的线要素相交时不能用简单的压盖关系来解决,必须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达到显示要求,传统的办法是采用线蒙片来解决,文中提出一种符号分解绘制法,在不需要线蒙片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同类线要素相交的显示问题,不但可以减少作业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电子地图显示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