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9篇
  免费   1464篇
  国内免费   1654篇
测绘学   835篇
大气科学   809篇
地球物理   1475篇
地质学   3282篇
海洋学   904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529篇
自然地理   75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9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0 毫秒
61.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in the Xinjiang Uygur region of western China had been dried ou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efore water began to be diverted from Konqi (Peacock) River via a 927-km-long channel in year 2000, aimed at improving the riparian ecological systems. Since then, eight intermittent water deliver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riparian vegetation to these operations, the groundwater regime and vegetation changes have been monitored along the 350-km-long stem of the river using a network of 40 dug wells at nine transects across the river and 30 vegetation plots at key sit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table rose remarkably, i.e. from a depth of 9.87 m before the water delivery to 3.16 m after the third water delivery. The lateral distance of affected water table extended to 1,050 m from the riverbank after the fourth water delivery.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has changed in composition, type, distribution, and growing behavior. This shows that the water deliveries hav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storation of riparian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62.
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方法学科,并在聚煤作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就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历史以及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近海环境的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平面(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时提出煤层厚度受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控制:靠陆一侧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面位置;而靠海一侧障壁-潟湖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初始海泛面的位置;但就整个三级复合层序来说,层序中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最大海泛面附近的位置。对于中国晚古生代近海型煤系中常见的“根土岩-煤-石灰岩”序列,聚煤作用发生于海相石灰岩“滞后时段”,即在海侵之后、海相石灰岩层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这一时段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平衡,有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63.
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降覆盖阶段(N—Q)。对其中陆内断陷盆地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晚白垩世泰州组烃源岩发育,具有4套储盖组合,圈闭构造多,成藏配套条件好,计算其石油资源量约20×108t,是当前在南黄海获取油气重要突破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取自MBR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加入菲进行富集培养、驯化,分离、纯化出一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J-1,细菌长2~5μm,宽1~3μm;研究了初始底物浓度、温度、pH对菌株J-1降解菲的影响,探讨了菌株J-1胞内酶对菲降解的底物抑制动力学。试验表明:菌株J-1在48h内能将不同浓度菲的水溶液中的菲完全降解;菲浓度增加,达到完全降解的时间延长。温度对细菌的降解能力影响较大,菌株J-1对菲降解的最佳温度为28℃。1.15mg·L-1的菲,28℃时48h内能完全降解,而相同时间内10℃时的降解率仅为36.65%。菌株J-1对pH的波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pH在一定范围内(6.0~8.4)变化对菲降解的影响不大,降解反应的最佳pH为7.2。菌株J-1对菲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较高的底物浓度对酶促降解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酶促反应的最大速率常数vm=1.17mg·L-1·h-1,米氏常数Km=61.70mg·L-1;底物抑制常数kS=49.60mg·L-1;最佳底物浓度[S]opt=55.32mg·L-1。  相似文献   
65.
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由于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精度和工作效率不高。本文采用全站仪对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并论述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的原理和实际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66.
中亚造山带南缘如何向南扩展,对深入理解增生型造山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以及中亚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衔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作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关键构造单元,敦煌构造带大地构造属性长期备受关注且颇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敦煌构造带是古亚洲洋南侧的前寒武纪稳定大陆地块,以刚性块体的形式参与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终拼贴过程。然而,近年来研究认为敦煌构造带卷入了古亚洲洋南部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属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增生系统。显然,这一争议限制了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向南扩展方式及增生造山过程的理解。敦煌北部三危山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岩浆-变质杂岩,是解开这一争论的关键。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基础及新的资料,归纳了这套岩浆-变质杂岩的野外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特征:该岩浆-变质杂岩整体显示"二元结构"特征,即较老的增生杂岩为基底,弧岩浆岩侵入或不整合覆盖其上;其中岩浆岩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浆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与典型的弧岩浆岩类似,并且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反映中酸性岩浆的源区与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有关;岩浆作用大致归为510Ma、460~410Ma和370~360Ma三期。岩浆岩中结晶锆石不一致的εHft)值(既有正值,又有负值)以及继承锆石的存在表明,岩浆源区既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也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形成。以上这些特征与发育在增生杂岩之上的增生弧十分类似,因此本文提出敦煌北部岩浆-变质杂岩的属性为古生代增生弧,并且该增生弧与其南部的红柳峡俯冲增生杂岩共同勾勒出敦煌构造带自北向南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即敦煌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实为造山带而非稳定地块。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敦煌地区与北山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对应关系,认为敦煌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增生系统,中亚造山带中段以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形式向南扩展至敦煌地区。  相似文献   
67.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8.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69.
论Eppley PIR精密红外辐射仪的测量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红外辐射表(PIR)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讨论了测量精度及有关影响因素,比较了粗测和精测两种方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范围以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特定场合下的测量实例及提高测量精度的具体方法。分析表明:精测方法具有很好的测量精度以及很强的环境适应性。粗测在限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测量简单、换算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精度尚能满足一般要求,但在限定的温度范围以外,测量精度急剧恶化。在影响测量精度的各因素中以温度响应中表体热辐射测量的影响最大,在粗测方法中表内电池的性能与测量精度关系重大。强烈日射对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经订正后可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70.
COM技术是新一代组件式GIS发展的主流,文章阐述了COM,COMGIS的基本原理,介绍了AreOhjects的组成结构、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发方式,以及AreGIS Engine的功能,对使用两种组件式GIS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使用ArcObjects开发的一个实例——济源市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描述了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系统的功能,并简要说明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所使用的关键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