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1526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728篇
地质学   2487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568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8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8篇
  1937年   12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11篇
  1928年   7篇
  1927年   6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震层析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光琦  宿和平  钱辉  姜枚 《地质学报》2006,80(8):1156-11601237
通过对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在尼泊尔境内及西藏萨嘎以南采集的宽频地震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用远震层析反演方法对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之下一些关键地段的关键性深部信息进行探讨,进一步证实印度板块在向北俯冲时,引发最剧烈的构造变形发生在其前缘并展示了向北缓倾的主边界断裂(MBT)和3次出现在剖面上的主中央断裂(MCT)的赋存特征;另外,自尼泊尔南缘至雅鲁藏布江断裂处有一条向北缓倾的界面,南端深为10km左右,北端约为25km;由于俯冲、挤压和缩短造成了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增厚并由此造成了热地壳以及壳内局部熔融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介绍了全国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元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意义、设计思想、数据库结构、内容以及系统功能,概括了元数据库建设现状和应用范围,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地质环境监测过程中涉及到海量的数据信息,使用传统的数据管理手段无法满足当前工作的各项需求,因此,合理规划面向各部门,具有统一数据源,基于GIS技术、B/S、C/S技术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分布使用的目标,将有效地提高数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数据资源的维护成本与程序。对于单位的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数据仓库是一种过程,它是对分布在组织或企业内部各处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加工和分析的过程。本文阐述了数据仓库的概念、产生,展示数据仓库工程实施框架,介绍了数据仓库具体实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95.
Introduction On November26,2005,the MS=5.7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occurred with the epicen-ter of29°43′N and115°43′E.However,this area is not a major monitoring range with a few earth-quakes and therefore,it lacks conventional precursory seismic data.In the project of“2005.0China geomagnetic chart”,some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s,with the average distance of70km between adjacent stations,were carried out in2004in this area.And fortunately the data from these surveys can…  相似文献   
996.
低温、干旱并发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低温与干旱并发的角度出发, 探讨其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生长发育过程产生的影响。通过2004年人工模拟试验, 定量研究了低温、干旱及低温、干旱并发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均为负效应, 在土壤相对湿度适宜时, 温度由20 ℃降到16 ℃,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2.4%, 蒸腾速率下降44.0%。干旱对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也是负效应, 在温度适宜, 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50%时,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11.5%;土壤相对湿度由60%降至50%时, 蒸腾速率下降2.7%。低温、干旱并发的影响远大于低温、干旱单因子的影响, 温度由20 ℃降至16 ℃, 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50%时,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32.1%, 蒸腾速率下降52.7%。  相似文献   
997.
Jason反演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Jason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陆坡A测线纵波速度进行计算,结合BSR、振幅空白带以及波形极性反转等多种水合物赋存信息的分析,对水合物成矿带的速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低速背景中的高速异常,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特征;高速异常体一般呈平行于海底的带状分布;在高速异常的内部,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异常体的中心速度最高,由中心到边缘速度逐渐降低,反映在水合物矿带内部,水合物饱和度由矿体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高精度速度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寻找水合物矿点,还可以进一步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998.
宁夏中南部中新世构造活动的地质证据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进  马宗晋  肖文霞  任文军 《地质学报》2006,80(11):1650-1660
通过区域性新生界的对比及不整合面分布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中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发生于早中新世,另一次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但以后者明显,分布也最广。其中前者集中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后者分布在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固原(查-固)断裂沿线。宁夏中北部大部分红柳沟组是在受中新世构造运动影响的环境下沉积的。发生于早中新世的构造运动集中体现在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和甘肃部分地区,该期运动使渐新统清水营组变形,由于这些现象多发生于海原断裂附近,因此推测在早中新世海原断裂就可能已活动了。而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的运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贺兰山中南段西侧发现了中中新世晚期的逆冲推覆活动,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同构造沉积(红柳沟组);在查-固断裂沿线发现了由于中中新世晚期的构造活动而形成的红柳沟组与清水营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些说明在该期青藏高原的变形前锋已到达查-固断裂,也就是鄂尔多斯西缘地区,早新生代盆地因此解体;与此同时盆地内部红柳沟组向上逐渐变粗,也说明中中新世晚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已影响到了该区,香山地区开始隆起并分割了早先的盆地,使之成为背驮盆地。宁夏中南部并入到青藏高原东北缘逆冲构造楔之中,该逆冲构造楔中新世向北东扩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原北部在同期显著的隆升运动使得逆冲楔顶角超过临界值,而向前扩展的,查-固断裂是早期类似于目前海原断裂的青藏高原变形前缘,整个高原东北部的扩展并不是前展式,而是一种没有特定顺序的变形。上述这些现象否定了前人认为宁夏地区第三系的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9.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is applied to volcanic rocks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the Salamander-bearing bed in the Daohugou beds of Ningcheng in Inner Mongola and Reshuichang of Lingyuan and Mazhangzi of Jianping in western Liao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youngest age of the rocks in Daohugou of Ningcheng is 158 Ma, and the oldest one is 164 Ma. Synthesized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salamander-bearing beds in Daohugou of Ningcheng, Reshuichang of Lingyuan and Mazhangzi of Jianping were developed in the same period. The Daohugou beds were formed in the geological age of 164-158 Ma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Whilst, the Daohugou beds and its corrdative strata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Tiaojishan Formation (or Lanqi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Jurassic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and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disconformity between the Daohugou beds and its overlaying beds o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of Late Jurassic and the Jehol Beds of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disconformity between the Daohugou Beds and its underlying Jiulongshan Form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conglomerate, sandstone, shale with coal and thin coal beds.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区早石炭世经历了中天山古陆北缘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演化的全过程。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于维宪期发育在广宽陆棚海之上。岛弧为大型背形结构,雅满苏断裂带为火山喷发的主要通道,弧前盆地生成于弧沟间隙部位。晚石炭世早期,弧后区发生扩张作用而塌陷形成向形的边缘盆地。晚石炭世末,北侧康古尔洋区以弧弧对接方式关闭,弧区伴有深成花岗岩浆侵位。早二叠世早期进入松弛阶段,在弧间及弧后南缘产生上叠断陷盆地。晚二叠世右旋走滑变动席卷全区,最后大型造山带与地块之间发生块体右旋滑移错位,由此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初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