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5篇
  免费   1610篇
  国内免费   2434篇
测绘学   377篇
大气科学   1327篇
地球物理   2204篇
地质学   4396篇
海洋学   742篇
天文学   374篇
综合类   727篇
自然地理   61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668篇
  2003年   451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81.
采用盐酸-硝酸混合酸(盐酸-硝酸-水体积比3∶1∶4)水浴浸取地质样品,在样品消解后的母液中直接加入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溶液,以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砷和汞。方法检出限为砷0.033 6 ng/mL,汞0.003 7 ng/mL;相对标准偏差(RSD,n=1)为砷1.1%,汞3.0%。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7109~GBW 07114、GBW 07301~GBW 07312、GBW 07401~GBW 07408中的砷和汞进行测定,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82.
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中数据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盐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能否有效地反应原始大洋的同位素组成是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准确地判断碳同位素比值的有效性成为该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碳同位素值有效性受成岩作用、地层缺失、样品处理过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成岩作用是诸多因素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因而正确判别碳同位素值可靠性通常也就是对样品及其同位素组成经受成岩改造程度的评定。确保碳同位素测试结果可靠应主要把握前期严格选样和后期数据分析两个重要环节。前期选样包括野外和室内两步,是在宏观尺度上对数据可靠性的把握;后期数据分析则主要是在严格选样的基础上,利用碳(及附带的氧)同位素自身数据特征以及借助Mn、Fe、Sr等微量元素特征从元素级别的微观角度对同位素值有效性做出进一步判别。  相似文献   
983.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固原寺口子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构造演变历史。根据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沉积层序,识别出20种岩相、5种沉积相类型。结合前人对寺口子剖面的古地磁测年,分析研究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以及对构造的响应表明:20.1 Ma盆地以缓慢的坳陷沉降开始演化,直至1.2 Ma遭受破坏。在此期间青藏高原东北部经历了6.4 Ma、4.6 Ma和1.2 Ma这3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其中约6.4 Ma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扩展首次影响到海原—六盘山断裂以东地区。从盆地的形成和沉积演化过程来看,马东山山前断裂的逆冲推覆,导致了寺口子盆地的强烈变形和构造降升,并且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84.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海拔大于4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析表明:在海拔3900~4635 m的陡坡地貌中的裂变径迹样品年龄为6.2±1.4 Ma~0.9±0.3 Ma,呈现“上新下老”的反序分布特征; 而通过热历史模拟显示约5 Ma,约3~2 Ma,约2~1 Ma 和约1 Ma该地区出现多阶段的隆升与剥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的观察认为,现今青藏高原西北缘陡坡地貌的形成是中新世晚期以来高原边界叠瓦状断裂系经历了约8 Ma、约5 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多阶段后展式逆冲运动的结果,这为青藏高原周缘陡坡地貌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与型式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985.
986.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The damage caused by liquefaction and earthquake-induced soil subsidence was widely distributed, diverse, and extensive. Typical liquefaction and earthquake-induced subsidence damage for this region has been described by investigations of soils and foundations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liquefaction of soils in Dujiangyan County were analyzed, accounting for region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dentify several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process of liquefaction and general damage to buildings, roads, levees, and dams. Such factors could serve as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mitigat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earthquake-induced liquefaction and subsidence. The importance of detailed ground reconnaissa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soft soil are proposed for earthquake hazard reduction in similar areas.  相似文献   
987.
This paper presents detailed mineral chemical, element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data for the Late Jurassic (155?±?4 Ma) lamprophyre dikes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NE China. The lamprophyres are shoshonitic and geochemically fall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I has relatively high SiO2 (52.5–57.0 wt.%), low MgO (5.5–8.3 wt.%) and compatible trace element (e.g. Cr?=?128–470 ppm) contents, high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0.7093–0.7117), and low εNd (T) values (?9.6 to ?12.1); Group II has relatively low SiO2 (44.8–50.0 wt.%), high MgO (10.8–14.2 wt.%) and compatible trace element (e.g. Cr?=?456–1,041 ppm) contents, low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0.7073–0.7087), and high εNd (T) values (?1.4 to ?2.9); Group III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the two in all element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data suggests that the lamprophyric melts were deriv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at a depth of 60–80 km (group I),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at 60–100 km (group II), and mixing between the SCLM-derived and asthenosphere-derived melts (group III). It is assumed that the local SCLM was detached at a depth of 60–80 km by the 155 Ma ago. A continental arc-rifting related to the Pala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is favored as a geodynamic force for such a cratonic lithosphere detachment.  相似文献   
988.
江琳  支霞臣 《岩石学报》2010,26(4):1265-1276
本文报道了采自汉诺坝玄武岩区周坝和白龙硐剖面以及白布洛张20井等地29个玄武岩样品的Re、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Os含量为11×10~(-12)~314×10~(-12),Re含量为40×10~(-12)~238×10~(-12),Re和Os含量有正相关趋势。碱性玄武岩(AK)的Re、Os含量高于拉斑玄武岩(TH)和过渡玄武岩(TR),玄武岩Os含量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玄武岩的低Re含量与地面喷发的火山岩浆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作用有关。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为0.14735~0.61136,AK的~(187)Os/~(188)Os比值比TH和TR低且变化小。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与Os含量有负相关性。随着Os含量降低到小于75×10~(-12),~(187)Os/~(188)Os比值迅速升高,反映了地壳混染在TH和TR成因中的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地壳混染作用,说明了Re-Os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壳源物质上的优势。一些Os含量较高的TH的~(187)Os/~(188)Os比值表明其地幔源区既非亏损的又非经交代富集的SCLM,可能是混入了地壳俯冲物质的"Marble cake"型地幔。总之,汉诺坝玄武岩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支持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两类玄武岩地球化学差异性和异源成因论;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在玄武岩成因中的重要作用;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关系等。同时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汉诺坝玄武岩形成中存在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地面喷发的火山熔岩在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拉斑玄武岩的源区更有可能为"Marble cake"型地幔。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HGP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及施工工艺,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说明采用HGP桩能有效提高地基强度、控制地基变形,而且HGP桩具有施工机具简单、可操作性强、造价低、不受场地条件限制等优点。HGP桩在地基处理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0.
美国中部伊利诺伊煤田(跨伊利诺伊、印第安纳、肯塔基等三个州)的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系。美国印第安纳地质研究所2006年编制的印第安纳州基岩综合地层柱状图建立了宾夕法尼亚系含煤地层的岩相层序,现将此岩相层序介绍到国内,对我们了解美国晚古生代煤田地质及阅读国外文献资料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