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1251篇
  国内免费   2203篇
测绘学   503篇
大气科学   616篇
地球物理   1175篇
地质学   3461篇
海洋学   522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47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599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地质调查成果数字化、信息化及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基础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1:25万铁岭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对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及模型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流程以及在属性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以此为利用RGMAP系统建立数据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2.
以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皂苷溶液吸光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等因素对紫蛇尾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紫蛇尾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水浴,料液比1:40(W/V),每次3 h,提取4次。按照最佳工艺条件所得蛇尾皂苷平均产率为1.77‰,表明此最佳工艺可用于紫蛇尾皂苷的制备。  相似文献   
993.
以大海马幼体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突变组(温度从23℃突变至15℃、28℃和33℃)的方法,对其生长、生化组分以及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28℃温度组的大海马幼体生长指标、蛋白含量、能值显著高于23℃对照组(P<0.05),而15℃、33℃温度组的各项指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温度突变组的大海马幼体的酶活力均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d后出现峰值,4—6d各个温度组趋于稳定,到实验第15天时,28℃温度组的SOD、ACP活力和MDA的含量已处于23℃对照组水平(P>0.05),CAT、AKP活力显著高于23℃对照组(P<0.05)。而15℃、33℃温度组的SOD、CAT活力降至低于23℃对照组水平(P<0.05),15℃温度组的ACP、AKP活力则低于23℃对照组水平(P<0.05),MDA的含量在15℃、33℃温度组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著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 d的半个半月潮水沙观测,结合多年不同河段水沙观测数据得到的含沙量过程曲线显示:整个河道潮流强、含沙量高,含沙量过程曲线呈 "单峰-双峰-单峰"的变化特点;河道悬沙的输移以平流输移和"潮泵输移"为主,以"喇叭口"顶点为界,上游段河道平流输移占主导地位,"潮泵输移"次之;下游段"潮泵输移"占主导,平流输移次之。净输沙总量呈:上段河道向海,下段河道向陆,在"喇叭口"顶点附近存在一个泥沙汇聚的最大浑浊带区域。  相似文献   
995.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 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 μm,平均值为(13.2±1.1) 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 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通过海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综合利用地理相关分析法、空间叠置法等定性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划界,提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将规划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养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监督区.以福建泉州湾为案例,应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得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地区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较重要地区是晋江河口、洛阳江河口、晋江南岸地区及清源山.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共划定26个分区,包括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3个,生物多样性养护区1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监督区9个.泉州湾的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8.
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大青鲨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青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研究其繁殖生物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大青鲨的资源状况。本文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大青鲨样本,对大青鲨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雌雄大青鲨平均全长分别为248cm和260cm,雄性大青鲨全长分布显著大于雌性大青鲨(P<0.01);获得的雌雄大青鲨都处于性成熟状态,大青鲨成体及胎儿雌雄性比都符合1∶1,雄性大青鲨精巢和总性腺重量均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1),而雌性大青鲨卵巢重随鱼体全长变化不大(P>0.05),总性腺重量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5);鳍脚长度和雄性大青鲨全长关系线性显著(P<0.01),卵壳腺宽度随雌性大青鲨全长而增加(P<0.05);雌性大青鲨怀胎儿数3~50尾,平均33尾,怀胎儿数随雌性大青鲨全长的略有增加趋势(P=0.39),大青鲨胎儿的平均全长为22.3cm,胎儿的平均体重为61.9g,胎儿全长(TL)与胎儿体重(RW)关系呈对数线性显著(P<0.01),其关系方程为:RW=0.051×TL2.180。结果可为我国参与国际鲨鱼养护与管理,评价热带大西洋公海海域大青鲨种群数量变动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999.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arctic krill catch,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 ture (SST). Data on the Antarctic krill catch from 2003 to 2010 in CCAMLR Area 48.2 were combined with sea ice and SST data. Results showed that krill fishing in Area 48.2 took place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each year but the catch was concentrated from March to July, with prod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ccounting for about 99.3% of the annual catch.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was clearly related to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ST intervals. CPU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rea of sea ice among years (R2=0.64),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strongest (R2=0.71) when sea ice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than 90%. Over the months the CPUE initial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as the area of sea ice increased. The relationship was strongest (R2=0.88)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ea ice was 60%--70%. There was no negative correlation among years between CPUE and the ice-free area when S ST was between -2 ℃ and 3 ℃ (R2=0.21),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hen SST was between 1 ℃ and 2℃ (R2=0.82). Over the months, CPUE initial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a ice-free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 was strongest (R2=0.94) when SST was between 0℃and 1 ℃. This study shows that sea ice concentra- tion and SS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bundance of krill in Area 48.2, and the finding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kril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000.
依据我国近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制图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实践,结合国内外主流方法技术,提出了海洋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标准编制的技术方案,试图架起海洋区域地质制图与数据库建设之间的桥梁,推动地图与数据库数据进入重利用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