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2066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540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reakthrough tailing has been observed during dye-tracing recovery tests in the Norville aquifer system (chalk), France. Karst-conduit flow and transport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using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methods: the linear graphical method and the Chatwin method (implemented in the Qtracer2 program). The linear graphical method was used to model the observed tailing effects, which was explained by a second smaller delayed breakthrough curve.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racer-test interpretation for the two methods, it was possible to relate the area of this second curve to the importance of turbulent flow in spring discharge. The more turbulent the flow, the less importa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econd breakthrough curve and the tailing effect. The observed tailing could possibly be controlled by hydrodynamics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usually expected, the tailing effects being mostly attributed to diffusion phenomena. Tailing effects were expected to increase with discharge and the piezometric level, which would have resulted in overpressure in conduits, fissure flooding, etc. Instead, breakthrough tailing tended to disappear with increasing aquifer discharge, which would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there being mostly hydrodynamic-controlled tailing effects instead of matrix- or fissure-diffusion.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32.
A detrital zircon aged 4.1 Ga is discovered by the SHRIMP U-Pb method in a quartzite in Burang County, western Tibet. This is presently the oldest single-grain detrital zircon in China. The Th-U ratios of the two testing points of the 〉4.0 Ga zircon are between 0.76 and 0.86, indicating their magmatic origin. This discovery has offered an important age for investigating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33.
济阳坳陷CO2气藏主要发育在高青-平南深断裂中南段和阳信次级凹陷西北缘及商店火山岩穹隆构造内。气藏中CO2气体浓度为69%~97%,δ13CCO2值为-5.67‰~-3.35‰,CH4/3He值为(1.01~5.65)×108,3He/4He值为(2.80~4.49)×10-6,即R/Ra为2.00~3.21,40Ar/36Ar值为317~1791,CO2/3He值为(0.25~2.61)×109。以上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济阳坳陷气藏中CO2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幔源CO2在成藏过程中有损失,或者有壳源CO2的加入,特别是部分碳酸盐岩变质成因CO2的加入。在对CO2气来源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各来源的定量区分和CO2气藏的成藏及其与岩浆活动的时空匹配关系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深层地震勘探野外资料采集的关键是在保证原始资料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分辨率,激发井深是决定资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虚反射滤波作用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虚反射能量设计最佳激发井深,增强下传地震波能量的采集方法。理论分析和试验资料表明,在高速层下4~7m的最佳激发岩性深度是深层勘探的理想井深。  相似文献   
35.
36.
吉林油田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采用~(113)In同位素追踪技术,根据同位素追踪过程解释基本可以判断配水层段吸水情况。但是在注水井存在沾污、大孔道以及串槽等影响时,吸水面积确定比较困难。在同位素测井中增加井温、流量参数,通过多参数综合解释,不仅可以对沾污影响进行合理校正,确定准确的小层吸水量,而且能够正确判断各级封隔器、配水器的工作情况,在地层存在大孔道的情况下,确定地层的吸水面积。吸水剖面综合解释方法在吉林油田已普遍应用,见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关于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分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据共享分类是制定数据共享政策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 提出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分类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探讨建立以数据共享分类为核心的 国土资源数据分类体系,以期为全面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本文阐述了基于ASP.NET技术的地质资料目录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其功能和关 键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39.
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是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比了数字城市和信息城市,然后指出了建设信息城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城市信息科学的学科范畴。  相似文献   
40.
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对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对金和锑成矿作用与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和锑成矿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区的金和锑矿床(点)可按容矿围岩划分为:①变质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和金一锑矿床(点);②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锑、金一锑和锑多金属矿床(点);③火山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以金一银矿床为代表。根据金和锑矿床(点)空间分布特点和地质特点,将本区划分为4个矿化集中区:拉昂错一马攸木一帕羊金矿化集中区(A),然勒金和锑矿化集中区(B),洛扎一措美锑矿化集中区(C)和邛多江金一锑矿化集中区(D)。各矿化集中区内大多数金和锑矿床(点)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富碱火成岩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一岩浆活动的产物。近东西向挤压性和南北向张性断裂交汇部位以及富碱火成岩发育区是寻找金和锑矿床(点)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