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121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729篇
地质学   1839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541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28年   2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91.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叠合盆地内源岩生成的烃量在运聚过程中只有1%-10%左右的油1‰-10‰左右的气能够富集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资源。除源岩残留、储层内滞留、区域盖层形成前排失、地下水喾解和扩散外,构造变动是造成烃类损耗和破坏的重要原因;探讨构造戏量的研究方法对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主要有三种形式:剥离区域盖层、切断区域盖层的连续性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构造变动破坏烃量随构造变动强度(剥区或盖层的面积、错断区域盖的距离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百分)增加、构造变动前研究区有效运移烃量以及构造变动过程中区域盖脆性增强而增大。本文探讨了构造破坏烃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与上列三因素的定量关系模式,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分地。  相似文献   
992.
内蒙古大井矿床中银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内蒙古大井矿床中银矿物的类型,产出特征以及矿物命名的问题,详细描述了黝铜矿族,浓红银矿,脆银矿,自然银以及含银的铅-铋(锑)硫盐类矿物等主要银矿物的产出状态和化学成分特征,并讨论了相应的形成条件,同时指出本区银矿物主要形成于两个矿化阶段,即:早期黄铜矿-黄铁矿阶段,主要形成了黝铜矿族的含银矿物以及辉锑银矿,硫锑铜银矿等含铜的硫盐类矿物,晚期方铅矿-闪锌矿阶段,形成的银矿物种类较为繁杂,除形成黝铜矿族矿物外,多数含铅,铋的硫盐矿物以及自然银、硫化物和浓红银矿、脆银矿等无铜的简单硫盐等均是在这一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993.
藏北羌塘盆地西部查桑地区结构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年新获得的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揭示,羌塘西部隆起查桑段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和垂向分层的结构、构造特征。该区总体由两(东部)、三(西部)个东西向展布的大型南倾构造块体推覆叠置而成,其间又被数条近南北向断裂分割为若干个断块。各块带出露地层时代、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有较大差别。在查桑段及邻区,地壳中上部有两个低阻层,所在的深度分别为15±5km和约40km之下。壳内上部低阻层主要分布在查桑段及其以南,为各块体总体向北运动和逆掩叠覆之底部主拆离推覆面,该区各南倾大断裂均向下收敛并交会到该层。下部低阻层的展布超出了查桑段,向北已达北羌塘坳陷,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此南北分带、多块叠置的结构和复杂多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仅孤零零地出现在双湖—绒马之间,不具区域意义。其形成与该区东、西两侧中生代始存在的近南北向转换断层和晚古生代可能曾发育有裂谷之背景密切相关。该区段挤压变形和叠覆隆升,始于早白垩世羌塘盆地反转期;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碰撞遂继续向北推挤,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及改造。  相似文献   
994.
铵含量和氮同位素对成岩成矿环境的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衡  毛景文 《地质论评》2002,48(6):634-641
在自然界中除氮气和硝酸根外,氮通常呈化合物铵离子存在,除部分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游离吸附状存在于土壤、岩石及热水溶液中外,大部分深源和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固定铵的形式置换钾、钠、钙、铷和锶等存在于矿物中,在成岩成矿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中,铵均可以进入矿物的晶格。铵替代钾、钠等的数量与岩石形成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氮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大,在不同环境中分馏程度明显不同,δ^15N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铵含量和氮同位素成为水-岩反应,岩浆来源和结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和判别成矿物质来源的有效示踪剂之一。  相似文献   
995.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储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65-80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撞带的东西犄角是典型的点碰撞区域,陆壳岩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这两个特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996.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和组合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在陆块之间基性火山岩的喷溢使地壳面积增大并把原本分离的小陆块拼合到一起,造成地壳的增生。在陆块内部,地壳的增生主要通过地幔柱的方式进行,在较均匀的地壳部分主要通过基性岩浆的垫托方式使地壳增厚,部分岩浆侵位到地壳较浅部位,甚至溢出地表。这两种地壳增生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太古宙末的华北古大陆。  相似文献   
997.
孙知明  许坤等 《地质学报》2002,76(3):317-324
本文通过对辽西朝阳地区含鸟化石层附近侏罗-白垩系蓝旗组、土城子组、义县组地层共1252块古地磁样吕的测试与分析,建立了以上沉积地层的磁极性序列,发现蓝旗组、土城子组地层的磁极性序列具有频繁的正、反极性、而义县组则为单一正极性,结合现有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对比国际中生代地磁极性年表,表明土城子组的磁极性序列相当于提塘期、基末里期、牛津期和卡洛期,其主体的地质时代应属晚侏罗世(J3),土城子组底部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J2);并且根据义县组含鸟化石层以上层位的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认为义县组含鸟化石的正极性带可与M16正极性时相对应,义县组含鸟类化石层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早期,辽西白垩系/侏罗系界线很有可能位于义县组/土城子组之间。  相似文献   
998.
碳酸盐岩既可作为烃源岩,也可作为储集岩存在。因此,除直接发现液态石油和气苗外,在野外和室内碳酸盐岩含油的识别都较困难。确定碳酸盐岩中含有的烃类是原生的,还是它处运移充填而来的,这在勘探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用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判别碳酸盐岩中烃源的方法。提出了碳酸盐岩含油判别指数P、岩石热解烃最高温度Tmax和岩石中游离烃S1含量等判别碳酸盐岩是否含运移烃的指标。用此方法研究了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含油显示,发现强龙松纳背斜在1805剖面下白垩统郎山组1段(K1l^1)碳酸盐岩曾有油气运移过程存在。同时用其它方法证明了岩石热解技术对碳酸盐岩含运移烃的识别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9.
李杰  旺罗 《地质学报》2002,76(3):409-412
通过对渤海沿岸末次冰期黄土中有孔虫化石的研究。发现含有主要生活在南黄海和东海水体较深的浮游有孔虫化石:Globigerina flaconensis、Globorotalia pumilio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后者的含量高达6.4%,进一步对比沉积在不同地貌单元上黄土中有孔虫的丰度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出现的频率,发现沉积在北坡(阴坡)和南坡(阳坡)的有孔虫化石有显著的差异,北坡的有孔虫丰度和出现频次明显高于南坡,分析认为渤海沿岸的黄土不但具有西北风和东北风从渤海和北黄海搬运来的成分,还有东南风从南黄海和东海搬运带来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00.
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豆荚状铬铁矿石及橄榄岩中找到了金刚石,少数金刚石存在有硅酸盐包体。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中的CCD(电子藕合)探测技术,测得了粒度仅为20 μm左右的包体矿物的粉晶X衍射数据,数据表明该硅酸盐包体有两种,为滑石和蛇纹石。从而说明了西藏罗布莎产于蛇绿岩中的金刚石是天然金刚石,并非“人工合成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