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1200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714篇
地质学   1819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By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the ENSO(2—7 a)signal and the decadal variability(8—20 a)are filtered out from the long-term SST data se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of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SO.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kindsof decadal SSTA modes-horseshoe and horse saddle pattern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Thehorseshoe pattern represents that the decadal SSTA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Pacific is in phasewith that in the eastern Pacific.The horse saddle pattern is named that they are out of phase.Theformer constituted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before 1990s and the latter mainly prevailed during1990s.As the response of atmosphere to the ocean,two decadal wind patterns appear inassociation with the SST decadal modes.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nomalous development of thezonal wind,the other by anomal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ridional wind.These two kinds ofmode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decadal oscillation.Further studies haveshown that the influences of the two kinds of modes on the ENSO are different.The horse saddlemode has a stronger impact on the ENSO than the horseshoe mode.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n the ENSO signal ispresented.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hermocline along the equatorial Pacific moves up or downsimultaneously with its eastern part while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bears the horseshoe pattern.Butthe two segments of the thermoclin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ct oppositely while thedecadal variability shows the horse saddle pattern.In this case it has an-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ENSO'events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962.
高温高压下斜长岩纵波速度与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0 Pa、室温到880℃分别采用超声波透射法和阻抗谱法测量了斜长岩的纵波速度和电导率,并对实验产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680℃,由于斜长岩中的含水矿物绢云母和黝帘石发生脱水反应,岩石的纵波速度开始大幅度下降.在410℃~750℃、12~105 Hz的频率范围内,斜长岩只出现颗粒内部传导.由于脱水产生的自由水主要分布于矿物的三联点或颗粒拐角处,没有形成连通的高导性网络,因此,脱水作用不会导致斜长岩电导率显著增加,也不会改变其电传导机制.地球内部低速层和高导层的形成与演化可能具有非同步性,通过含水矿物脱水可以形成地球内部的低速层,但不一定同时形成高导层.   相似文献   
963.
东亚地磁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前苏联和蒙古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方法和冠谐分析方法,计算东亚地磁场(X,Y,Z)的泰勒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以及东亚剩余磁场(ΔX,ΔY,ΔZ)的冠谐模型和泰勒多项式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理论地磁图. 泰勒多项式模型的展开原点位于45°N和100°E,截断阶数为7.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的均方偏差为:X分量是133.0nT,Y分量是107.4nT,Z分量是14.0nT. 球冠极点位于45°N和100°E,球冠半角为42°,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10. 剩余磁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131.2nT(ΔX),112.6nT(ΔY)和13.7nT(ΔZ). 对比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 提出了确定区域模型截断阶数的判据.  相似文献   
964.
中国及邻区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场源深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及邻区地形、地震层析成像、沉积层底面、Moho面及岩石层底面资料,正演计算出中国及邻区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再从全阶大地水准面异常中扣除正演模拟得到的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与不同阶次波段的大地水准面进行比较,寻求表示中国及邻区地幔物质不均匀的大地水准面异常的最佳阶次为2-60阶. 结果表明,对应于岩石圈的大地水准面异常的重力位球谐函数阶数为61-20阶;下地幔重力位球谐函数阶数为2-6阶;而-60阶重力位球谐函数则表示中国及邻近区域上地幔大地水准面异常.  相似文献   
965.
伽师强震群震源破裂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研究1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主压应力轴方向沿北北东向,主张应力轴沿北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具有明显局部特征;从震源破裂特征来看,伽师强震的滑动尺度、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较小,震源破裂面积不大,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无明显伸展方向;伽师强震群的破裂断层面为北东向,与震源深度梯度变化带、地壳接触变形梯度变化带、等烈度线以及地震扩展方向吻合;伽师强震群是在近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在震源区附近剪切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北东向的脆性快速破裂,从而造成了伽师强震群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966.
华南上地壳速度分布与基底、盖层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条宽角地震剖面进行了研究,利用初动到时资料拟合剖面地带地壳上部详细的速度分布,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资料对地壳基底和沉积盖层的构造进行了综合解释. 结果表明,浙-闽-粤东部地区在地壳基底上分布一系列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火山岩盖层厚度变化为1000-4000m. 浙西-皖南以及湘-赣地区地壳基底起伏较大,盖层主要为古生界,并发育许多受基底形态与边界断裂控制的小型中生代白垩纪盆地. 华南西部的楚雄盆地为一构造复杂的深坳陷,其中侏罗-白垩系的厚度超过10km,并被分割为东部斜坡和西部坳陷两个单元,而西部坳陷又被一中央隆起分割为东、西两个更次级的凹陷. 区内一些主要的断裂构造在速度等值线图上均有明显的反映,如东部的江绍断裂、莲花山断裂和吴川-四会断裂以及西部的程海断裂和绿汁江断裂都是重要的构造分界,此外众多的基底断裂多是盆地与隆起的边界.  相似文献   
967.
云南腾冲火山区上部地壳三维地震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根据1999年腾冲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资料,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腾冲火山区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出,在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P波低速区,该低速区在地下7~8km深度,可能与上地壳内的岩浆囊或部分熔融体有关.层析结果还显示出低速区主体在热海地区的东北侧.地表附近的低速区可能是构造破裂发育地区形成了有利于深部热流体上升的通道,因此,在热海形成最活跃的地热显示.   相似文献   
968.
云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阮爱国  王椿镛 《地震学报》2002,24(3):260-267
对云南23个数字地震台11次地震的SKS记录,采用理论切向分量与实测切向分量拟合的方法,确定了快S波的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结果表明,除鹤庆台外,在各台都观测到了S波分裂现象;云南地区的快方向总体特征是北北东向,时间延迟变化范围为0.5~2.0s.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断层对分析的影响很大.分析表明,作为青藏高原与华南块体之间的过渡带,云南地区的S波快方向反映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是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基本背景,而由于青藏高原隆起造成的康滇菱形块体的南东-南南东向运动是造成复杂构造、应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快方向与上地幔运动的方向存在差异,说明在云南地区低速层或者软流层的运动与地壳块体的运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作用,构造驱动力如同向北东方向张开的手掌.从时间延迟出发,推断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60~225km.其变化范围与低速层埋深的变化范围(104~260km)相当,认为各向异性层顶面可能在地壳底部,也可能在低速层,且在不同地点是不相同的,这与云南及周边地区莫霍面变化剧烈有因果关系.进一步推断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主要存在于岩石圈而不是整个上地幔.   相似文献   
969.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1976~200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球角度来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t1天、t<1天、t10天、t<10天和1天 t10天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以走滑断层为主),不容易观测到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现象.   相似文献   
970.
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对福州盆地及其周缘活动断裂 1/ 1万填图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室内航卫片判读、野外详细调查等方法 ,经过详细论证 ,在福州盆地及周缘 6条活动断裂上选择了 11个认为可能是断层通过的位置 ,进行了探槽开挖。大部分探槽只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 ,有些探槽在开挖深度内既没有揭露到基岩 ,在第四系中也没有揭露到断层。对于没有揭露到断层的探槽 ,认为断层没有错断开挖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 ,以探槽最底部的地层年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有些探槽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 ,这些断层向上没有错断第四系 ,就以上覆第四系底部的时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只有在沿桐口 -洪山桥断裂开挖的探槽中 ,揭露出 2条断层 ,它们向上都错断了相同层位的第四纪地层 ,并被更新的第四系所覆盖。根据测年结果 ,这些断裂不是全新世活动断裂 ,其中 ,闽侯 -南屿断裂可能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其它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已不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