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9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1368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989篇
地质学   2293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11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585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07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71.
对新疆北部蛇绿岩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蛇绿岩是作为大陆古板块划分及洋壳存在的重要佐证,同时也是许多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新疆北部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尽管从不同理论、不同专业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但也因对区内蛇绿岩的认识不同而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针对以区内蛇绿岩形成时代来确定洋盆出现所存在的一些可变因素的阐述,提出在新疆北部地区于震旦纪-石炭纪期间可能只存在一个水域相通的统一大洋~准噶尔-天山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划分出两个被动陆缘带和三个弧盆带,同时将其构造演化概括为陆壳拉张(Z—C)、洋盆形成(O-S)及洋盆消减(D—C)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72.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59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活动两种动力学背景。早、中三叠世,作为华北大型内陆沉积盆地的一部分,沉积了近2000 m厚的地层;晚三叠世,主要受控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所产生的挤压应力场,处于抬升剥蚀状态,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几乎剥蚀殆尽,并开始发育多条NW向逆冲断层;早、中侏罗世是对晚三叠世挤压逆冲断层和褶皱所造成的本区地势高低起伏的一个截凸填凹、填平补齐的过程;晚侏罗世—白垩纪,受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影响,济阳坳陷区前期形成的NW向逆冲断层,发生构造反转,反向伸展,形成了一系列半地堑。控盆断层为NW向的中生代盆地,与控盆断层为NE(或NNE)向的新生代盆地里相干型叠合,可划分出中坳新拗、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73.
烃源岩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生储组合。通过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研究,发现厚度大、分布广的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在有机质组成和岩性等方面存在多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分析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后发现,沙河街组烃源岩的非均质性明显受其体系域、沉积相带、有机质保存务件和古生产力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不同的体系域和沉积相带控制了烃源岩的岩性和岩相组合及生、排烃能力,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前提,缺氧还原环境使有机质能够保存的决定因素,同时,局部环境下发育的火山活动,对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4.
Phanerozoic strata are distributed in several north-south trending zon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Four types of Devonian to Triassic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can be identified: (1) elastics with limestone lenses in the mid-section, changing up-section into alternations of fine elastics and cherts; (2) elastics with chert intercalations and limestone lenses, and topped by Permian basic volcanics; (3) elastics-basic volcanics-carbonates-clastics; and (4) limestones, dolomitic limestones-dark gray thin-bedded limestones, argillaceous limestones, mudstones and siliceous mudstones. Devonian to Triassic cherts occur in different horizons and different zones from east to west. These cherts are usually transitional to their neighboring elastics. There is no continuous Devonian to Middle Triassic chert sequence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as Liu et al. (1991,1993) reported. Volcanics and the overlying carbonates described by some workers as "seamount" sequences  相似文献   
975.
The "Fal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Guizhou was previously called the "Halobia Bed" and considered to be I .adinian in age. It was subdivided upward into the Zhuganpo, Laishike and Longchang members based on ammonites and the Trachyceras multitubertulatum Zone of the Longchang Member was put in the Lower Carnian. Here in the present paper, 4 genera and 9 species of ammonites and 1 nautiloid genus and speci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Falang Formation" (i.e. the Wayao Formation used in this paper, equivalent to the Laishike Member from Guanling and Zhenfeng counties are described. The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cephalopods, as well as the co-existing conodonts, put the Wayao Formation to the late early Carnmian.  相似文献   
976.
339 gas samples above oceanic surface were collected on the cruise of "Xuelong" expeditionary ship and nitrous oxide concentrations were analyzed in the laboratory. Results showed that Atmospheric average N2O concentration was 309 ±3. 8nL/L above the surface of northern Pacific and Arctic ocean. N2O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the northbound and southbound track in the range of the same latitude, 308.0 ±3.5 nL/L from Shanghai harbor to the Arctic and 311.9 ±2.5 nL/L from the Arctic to Shanghai harbor. N2O concentration had a greater changing magnitude on the mid- and high-latitude oceanic surface of northern Pacific Ocean than in the other latitudinal rang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compositions in the aerosol samples and atmospheric N2 O showed that continental sources had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atmospheric N2 O concentration above the oceanic surface. Atmospheric N2O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the expeditionary ship approached Shanghai h  相似文献   
977.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相似文献   
978.
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中——法数字化地震台网自1996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微震S-P资料,对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区的三维速度成像.速度结果反映出深部构造的一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活动构造及地震参数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9.
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韦州剖面大地电磁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穿过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N36.5°,E105.5°)北至同心县韦州(N37.28°,E106.48°)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进行测量和资料处理,得到高精度的数据如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最佳主轴方位角等. 依据这些数据,对测区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和二维定量反演解释. 结果表明,沿剖面可以分成5个电性区块,与西、南华山隆起(Ⅰ)、兴仁堡—海原盆地(Ⅱ)、中卫—清水河盆地(Ⅲ)、中宁—红寺堡盆地(Ⅳ)和鄂尔多斯西缘带(Ⅴ)对应,各区块的边界由大断裂构成. 地表到深度10km左右,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中宁—红寺堡三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盆地基底显示为西南深东北浅的簸箕状起伏形态,基底最深约为8km. 西、南华山隆起、中卫—清水河盆地和鄂尔多斯西缘带的下地壳为“正常”电阻率结构. 兴仁堡—海原和中宁—红寺堡盆地的下地壳上部为“异常”低电阻率带. 1920年的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震区西南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东北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  相似文献   
980.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沿岷江干旱河谷(流域-海拔梯度)剖面线设置“U”形样带3条,对植被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就岷江干旱河谷调查的48个样方,151个物种创建样地一物种数据库,应用TWINSPAN植被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调查的样地物种组成特征,对数量分类的结果进行适度调整,建立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分类系统。将岷江干旱河谷的植被划分为11个群系,18个群丛,均为灌丛单一类型。11个群系分别为:绣线菊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黄花亚菊灌丛、莸灌丛、驼绒藜灌丛、小马鞍羊蹄甲-白刺花灌丛、瑞香灌丛、西南野丁香灌丛、檀子栎灌丛、金花小檗-忍冬灌丛、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