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501.
自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事件后,太湖流域内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快车道,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根据2007-2019年浙江省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出入太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全面分析了出入湖河道的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9年浙江省年均入湖水量为27.39亿m3,年均出湖水量为26.42亿m3,环湖河道进出水量在2007-2014年以出湖为主,2015-2019年以入湖为主,2015-2019年入湖水量增加受该时段地区降水量较丰的影响.2007-2019年浙江省环湖河道CODMn、NH3-N和TP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TN浓度有所下降,除TN仍处于Ⅴ~劣Ⅴ类水外,其余指标已处于Ⅱ~Ⅲ类水标准,当前环湖河道的CODMn和NH3-N指标已达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提出的目标值,但TN和TP浓度仍存在较大差距.浙江省环湖河道年平均CODMn、NH3-N、TP和TN入湖通量分别为1.12万、0.18万、0.03万和0.90万t,出湖通量分别为1.13万、0.10万、0.03万和0.62万t,环湖河道除CODMn以净出湖通量为主外,其余指标均以净入湖通量为主,存在一定入湖滞留,其中水量是影响入湖通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02.
2010智利Maule特大地震的同震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智利Maule大地震是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第六大地震,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建立含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的大规模非均匀椭球地球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同震效应,并根据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周围断层地震活动性和主震对余震的触发关系.结果表明:对于2010年Maule地震,地球曲率和层状结构对同震水平位移影响不可忽略,如果不采用球面分层模型,在低纬度远场可能会造成位移和应变量值均被低估,在高纬度远场可能会造成位移被夸大而应变被低估.如果不考虑介质横向不均匀和地形,同震应力降被显著低估,近场同震东西向应力变化误差最高95.4%,南北向应力变化误差最高90.8%.Illapel地区库仑应力变化约10 kPa,相当于15年构造积累,Maule地震加速了2015年Illapel地震发生.以最优破裂方向投影得到库仑应力变化,经统计70.9%余震落在库仑应力变化量值大于10 kPa区域.本次特大地震触发了Pichilemu附近M_w6.9和M_w7.0两次正断型余震.  相似文献   
503.
The Liaon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has a three-layer structure and is constituted by five parts, i.e. a detachment fault zone, an allochthonous upper plate and an supradetachment basin above the fault zone, and highly metamorphosed rocks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ower plate. The allochthonous upper plate is mainly of Neoproterozoic and Paleozoic rocks weakly deformed and metamorphosed in pre-Indosinan stage. Above these rocks is a small-scale supradetachment basin of Cretaceous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rocks. The lower plate is dominated by Archean TTG gneisses with minor amount of supracrustal rocks. The Archean rocks are intruded by late Mesozoic synkinematic monzogranitic and granitic plutons. Different types of fault rocks, providing clue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zone, are well-preserved in the fault zone, e.g. mylonitic gneiss, mylonites, brecciated mylonites, microbreccias and pseudotachylites. Lineations in lower plate granitic intrusions have consistent orientation that indicate uniform top-to-NW shearing along the main detachment fault zone. This also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syn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itic plutons in the lower plat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arts in the mcc and isotopic dating of plutonic rocks from the lower plate and mylonitic rocks from detachment fault zone suggest that exhumation of the mcc started with regional crustal extension due to crustal block rotation and tangential shearing. The extension triggered magma formation, upwelling and emplacement. This event ended with appearance of pseudotachylite and fault gauges formed at the uppermost crustal level. U-Pb dating of single zircon grains from granitic rocks in the lower plate gives an age of 130±5 Ma, and biotite grains from the mam detachment fault zone have 40Ar-39Ar ages of 108-119 Ma. Several aspects may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exhumation of the Liaonan mcc. These include regional extensional setting, cover/basement contact, temporal and spatial coupling of extension and magmatism, bas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ault tectonites along detachment fault zone. We propose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Liaonan mcc resulted from region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of crust or lithosphere in eastern North China, and accompanied with synkinematic intrusion of granitic plutons, formation of detachment fault zone, uplifting and exhumation of lower-plate rocks, and appearance of supradetachment basin.  相似文献   
504.
以一6.7 MW风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30~50 m水深的海上风电倒Y形导管架筒型基础结构型式,采用三维精细有限元模型对结构的受力特性展开研究,包括结构的自振特性以及在随机风浪流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倒Y形导管架筒型基础采用“三腿变六腿”导管架的结构型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将上部荷载传递至下部筒型基础,具有较好的受力特性和传力体系;整机结构的前两阶自振频率均在风机允许运行的频率范围内;在50年一遇极端随机风浪流荷载作用下,整机结构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均可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05.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8年以来定点实测含沙量资料为基础,结合1996-2007年不同时刻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洋山港附近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港海域含沙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差越大,水体紊动越强,水体含沙量越高;洋山港水域含沙量明显高于其周围的水域,特别是在大小洋山岛链之间,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峡岛效应"也是引起高含沙量一个重要原因;长江入海泥沙直接扩散对洋山港水体含沙量的影响较小,研究区域水体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波况及潮流对当地浅滩的掀扬及输送.  相似文献   
506.
杭州湾浮游动物群落与水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的概念,是依据其生活方式而划分的一类生物类群.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处于枢纽位置,担负着将单细胞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向高营养层次传递的任务,在海洋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类对能量和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1-3].  相似文献   
507.
黑山头铜多金属矿是喀喇昆仑阿克赛钦地区新发现的小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初步地质勘查表明,铜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长城系甜水海岩群和志留系温泉沟组粉砂岩中,受NW向断裂控制,共圈定矿体4条,其中Ⅱ-1和Ⅲ-1号等主矿体长100~650 m,厚1.29~4.07 m,呈脉状、透镜体状、似层状,成矿元素为Cu、Au、Pb、Zn、Ag,总体上矿石品位不高,矿化不均匀。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铜蓝、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绢云母,石英、方解石和泥质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和围岩蚀变特点,推测成矿与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为构造热液型。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归纳出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层岩性矿物组合、构造、围岩蚀变等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勘查评价和区域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8.
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WebGIS网络发布系统的应用,说明了如何应用WebGIS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为支持,基于ArcIMS平台建立Internet海洋信息系统网站.系统准实时、智能化获取监控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实现把平面分布图、时间序列变化曲线、表格、数据文件、柱状图或饼图、报告等形式制作的信息产品进行准实时网络发布,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509.
科迪巴依金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的东部,地处西准噶尔地区哈图金矿成矿带的西段。该矿床地质勘查圈出了4条金矿化蚀变带(编号Ⅰ—Ⅳ),金矿赋存于褐铁矿化碎裂化凝灰质粉砂岩中。Ⅱ-2、Ⅲ-1为主矿体,长度360~750 m,厚度1.0~3.4 m,金品位w(Au)=0.46×10-6~6.51×10-6。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显示,科迪巴依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属于接触交代型金矿床。结合矿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510.
新疆伽师铜矿床产于新生界古近系苏维依组中,通过对新疆伽师铜矿床地质特征、赋矿的苏维依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伽师铜矿区富集Pb、Cu、Ag、As元素,具有较好的铜成矿背景;赋矿的古近系苏维依组的物源区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Cu元素主要来自于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风化产物;铜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地层、岩性、古气候环境和构造的控制,属古近系潟湖相沉积作用和构造富集作用有关的砂岩型沉积-构造富集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