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罗茂  时国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2007,9(5):519-532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以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绝灭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绝灭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在绝灭前后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相似文献   
92.
在天山志留系、石炭系和东昆仑—西秦岭三叠系浊积岩系中,发现和系统描述遗迹化石23类,它们是:Acanthorhapheisp. (?)、Arthrophycus isp.、Aulichnites parkerensis、Chondrites isp.、C. intricatus、C. targionii、Cochlichnus anguieus、coprolite、Dendrotichnium haentzscheli. Helminthopsis isp.. Helminthopsis abeli. H. hieroglyphica. H. cf. Irregularis、Imbrichnus isp.、Kunlunichnus qinghaiensis、Laevicyclus rotaeformis、Lophoctenium tianshanensis、Megagrapton isp.、Micatuba verso?、Muensteriaisp.、Neonereites. Palaeophycus和Zoophycos caudagalli,其中新种两个(青海昆仑迹Kunlunichnus qinghaiensis,天山发梳迹  相似文献   
93.
第8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2月17~2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旅行可以看出: 遗迹化石正确的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生态环境再造仍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常见和复杂遗迹化石的精细研究和重新解释将导致遗迹化石指示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的重大变革,遗迹化石特征的实验模拟和实证观测是定量解释造迹生物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意义的有效手段,许多鲜为人知或被忽略的问题和现象走进遗迹学家的视野, 陆相遗迹化石群落与遗迹组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遗迹组构的岩心成像技术和三维模拟在油气勘探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的引进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华南泥盆系6条剖面(四川北川甘溪、广西横县六景、广西桂林杨堤、贵州独山大河口—白虎坡、贵州贵阳乌当、四川广元后高坪)的遗迹沉积学系统研究,鉴定和描述遗迹化石15属24种,包括Arenicolites carbonaria,Arenicolites isp.,Chondrites cf.intricatus,Cho...  相似文献   
95.
文章介绍了第三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概况、会议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成果,概述了遗迹学的研究现状、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课题。指出了我国遗迹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薄弱环节和我国遗迹学研究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方向。  相似文献   
96.
以广西六景、象州大乐、桂林塘家湾及贵州独山与贵阳东北郊乌当剖面为例,在已有的地层、古生物、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认为那高岭组与莲花山组的界线是一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合一的界面;论证了大乐剖面应堂组的古琶段与贵州独山剖面的龙洞水组属于下泥盆统的可行性;总结了吉维特阶与艾菲尔阶间多处存在沉积间断面或沉积停滞面的客观事实,确认该界面为一符合实际又易于识别的自然界面,可作为D_2~2 /D_2~1的界面;讨论了存在于不同沉积相中的D_3/D_2界面,认为该界面置于D_2~2上部层序之上的海进体系域顶面,与以牙形类为准确立的界线很接近,但其更利于野外实际工作;对贵阳东北郊乌当剖面乌当组的归属提出疑问,并将其定为吉维特阶早期.  相似文献   
97.
黔桂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频幅,速度和相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一鸣  吴诒 《地球科学》1994,19(5):575-586
通过对广西六景、贵州独山和乌当泥盆系剖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及作用相和环境相的系统研究,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3种海进过程和10种层序,体系域和相对海面变化,并发现,阶跃型高幅海平面变化形成的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往往可在大区域追踪对比;剖面作用相、环境相分析是露头层序地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基础,剖面上层序、体系域及其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频率、幅度、速度和相位研究对层序界面、层  相似文献   
98.
风暴岩、震积岩、海啸岩——几个名词含义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一鸣 《地质论评》1988,34(5):481-482
目前,一个以风暴沉积为主体的事件沉积学浪潮正席卷着我国沉积学界。在近年有关沉积学文献中,风暴岩、风暴沉积这类名词数量激剧增多。因此,正  相似文献   
99.
华南泥盆纪层孔虫生长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义布  龚一鸣 《地质学报》2013,87(6):887-904
通过对四川甘溪、贵州独山、广西六景和桂林神湾等泥盆纪剖面中层孔虫"生长形态"的系统研究,识别出层孔虫内部存在2大类7小类年生长条带:密度条带(疏密型、递变型、混杂型、突变型和"生长脊"型)和结构条带(结构差异型、单一结构层式),并发现层孔虫年生长条带广泛发育,在中泥盆世30属203种中均有记录。在层孔虫内部识别出了6类生长间断:含沉积物型、综合型、深色型、突变型、边部型和结构差异型。据此,系统总结了华南泥盆纪层孔虫生长形态及其相带分布规律,发现华南泥盆纪层孔虫主要分布在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缘礁等7个相带中,各相带层孔虫生长形态差异明显。同时,发现和总结了与礁单元稳定构建密切相关的5个生长形态参数:总体形态、V/B(高与底宽之比)、基面、生长速率和生长间断。研究表明:层孔虫生长过程多由连续生长和间断二者共同组成,受到周期性环境因素(如冷、暖)和随机环境因素(如沉积速率变化)的共同影响,并以后者为主;提出并验证了层孔虫生长形态是高分辨率沉积环境变化的示踪指标,如利用年生长条带计算沉积速率;同时提出层孔虫生长形态是精细分析珊瑚-层孔虫礁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层孔虫生长速率推算礁生长速率等。  相似文献   
100.
在四川甘溪和贵州独山泥盆纪剖面的造礁珊瑚-层孔虫薄片中,发育多种菌藻类及其生物遗迹:主要包括结壳菌藻类、钻孔菌藻类、微钻孔和嵌生;并发现了寄主珊瑚-层孔虫中菌藻类及其遗迹产出部位具有骨骼残缺和虫室中常见软体组织死后的残留物质.我们的资料表明,菌藻类与寄主珊瑚-层孔虫之间是"侵略与反抗"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生长有抑制作用,后者有一定自我修复功能,二者关系中菌藻类是主动的一方;在适合寄主珊瑚-层孔虫生存环境的中泥盆世,寄主珊瑚-层孔虫能抵抗菌藻类入侵而不会死亡,菌藻类对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的影响很小;在适合菌藻类而不适合珊瑚-层孔虫生长环境的晚泥盆世,后者无法抵抗前者"大举入侵"而出现凋零和死亡.我们认为菌藻类对寄主珊瑚-层孔虫的生长发育的直接抑制与杀死作用和菌藻类繁盛引发的环境恶化是F-F之交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消失的重要原因,这为现代珊瑚礁患病-衰退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了古代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