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系遗迹化石及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军  龚一鸣  梁斌  黄继春 《沉积学报》1999,17(3):361-366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二叠- 三叠系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滨海Skolithos遗迹相和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在造山带地层变形、变质、变位强烈,实体化石稀少,沉积构造受到后期较强烈改造的情况下,遗迹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造山带地层的沉积环境、对比地层和研究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岩片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2.
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国际地层指南中指出, 地层学应扩展为包括对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的描述.所有各类岩石(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固结的和非固结的) 都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分类的总体研究范畴.传统地层学主要针对沉积成因地层, 虽然拓展包括了一部分火山喷出岩, 如熔岩类、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灰等层状火山岩, 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基本上是重力机制, 即向地心方向受重力作用逐渐累积.本文将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地层及其适度扩展物(如沉积变质和沉积火山岩类) 称之为史密斯地层.现代地层学概念中, 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不仅仅是重力, 而且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机械力或构造力(如混杂岩、构造岩等).非重力机制或非沉积成因的地层, 亦都有时空顺序, 其顺序服从各自的力学机制和成因, 但不服从史密斯地层的叠覆律; 这些非重力机制形成的地层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 本文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混杂岩区主要依据构造力作用机制不同, 其非史密斯地层形成方式可区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等.   相似文献   
73.
利用ICP-MS对采集于广西桂林杨堤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碳酸盐岩地层样品的测试分析,表明测试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33.32μgg?1;轻稀土与重稀土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为6.35,明显富轻稀土,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分布模式;Eu异常值的平均值为1.13,普遍呈正异常,并在F-F界线附近出现两次明显的Eu正异常峰值;测试样品稀土元素具明显的四素组效应,并在两次Eu正异常层位表现为明显的M型四素组效应.综合杨堤剖面稀土元素及相关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杨堤剖面在上、下Kellwasser层位(KWH)发生了两次明显的热液活动,并导致海水酸化.热液活动带来的多金属离子和酸性液体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组织结构,引起以层孔虫-珊瑚礁为标志的宏体生物大灭绝.  相似文献   
74.
西准噶尔乌兰柯顺地区晚泥盆世朱鲁木特组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西准噶尔乌兰柯顺地区原划分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的一套地层厘定为朱鲁木特组,该组与下伏志留纪火山岩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洪古勒楞组为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在该组新发现的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以及上覆地层中发现的牙形刺,将其时代确定为晚泥盆世早期。相标志表明,朱鲁木特组从底部到顶部,其沉积环境由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变,河流的下游方向为NEE方向。上述研究结果为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区域地质演化及沉积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75.
本文首次报道和描述了武汉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的双壳类化石,将其定名为Sanguinolitessp.(血石蛤未定种)。通过对比五通组Sanguinolites和石炭纪cf. Sanguinolites与Carbonicola的大小、壳形、产出层段,以及双壳类的适应性形态功能,综合岩性和植物化石的保存状态,本研究认为武汉五通组的沉积环境为低输沙量、低水动能的局限海湾环境,食物可获得性较差。低输沙量与晚泥盆世植被发育及其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以及该区的地理位置有关,而低水动能可能是由于障壁岛(或障壁沙坝)的存在,使得研究区成为半封闭的水域,海水能量较低。这种相对闭塞的低能环境,也是造成这一地区双壳类分异度低、个体小和壳薄的主要原因。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填补了中扬子地区五通组双壳类的空白,对该地区古环境和古地理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西准噶尔地区的乌兰柯顺剖面从晚泥盆世朱鲁木特组至早石炭世黑山头组地层连续,单斜出露,特别是其中跨越晚泥盆世弗拉期顶部至早石炭世杜内期底部的洪古勒楞组,宏体化石、微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以及其他相标志丰富,岩性的三分性明显:下段为灰色—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沉凝灰岩;上段为灰绿色—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钙泥质碎屑岩。该剖面是我国北方构造活动区难得的完整剖面和洪古勒楞组理想的候选层型剖面。牙形刺和其他大化石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剖面洪古勒楞组的时限为晚泥盆世末弗拉期至早石炭世早杜内期。  相似文献   
77.
78.
79.
在广西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盆地相-斜坡相碳酸盐地层(桂林杨堤剖面,阳朔龙门剖面,德保都安剖面和横县六景剖面)中识别出超层序组、层序组、层序和纹层4级旋回层,它们在牙形石带内的级序结构、数量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时间上持续、稳定,在空间上可进行跨相、跨盆地的远距离对比。我们的资料表明,超层序组、层序组、层序和纹层旋回分别相当于长偏心率、偏心率、斜度或岁差和亚米兰柯维奇旋回。泥盆纪时它们的周期值分别为400,000年100,000年、33,333年或16,667年和8,000-17,000年。长偏心率与偏心率、偏心率与斜度、偏心率与岁差的比例关系分别为1:4、1:3和1:6。与第四纪相比,泥盆纪时斜度和岁差周期变短,偏心率周期基本保持恒定,表明地球自转至少自泥盆纪以来变慢。在研究剖面上,F-F事件前后超层序组与层序组间的级序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即F-F事件前为1:4,F-F事件后为1: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F-F事件期间多次陨击事件对地球长偏心率周期的影响有关。利用米兰柯维奇旋回的研究结果可使弗拉阶-法门阶之交年代地层的划分对比达到十万年级和万年级的分辨率,并可对上泥盆统国际通用的标准牙形石带进行数字标定,即上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下、中、上triangularis带的时间延续分别为0.6Ma、0.8Ma、0.3Ma、0.3Ma和0.3Ma。在十万年级和万年级分辨率基础上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海平面变化不具一致性和同步性。  相似文献   
80.
晚泥盆世牙形石动物卵细胞的三维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处理广西上泥盆统牙形石样品的过程中 ,笔者在广西桂林垌村和横县六景两个剖面的同一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微球粒 ,经过多方研究后认为 ,该微球粒与以往报道的硅质、铁镍质和磷质微球粒不同[1 ,2 ] ,很可能是牙形石动物在排卵期排出的卵细胞 ,类似于现代的鱼卵 .其大小 2 50 μm左右 ,呈球状、椭球状 ,部分微球粒表面具脐状或对称型脐状浅凹 .在球切面上微球粒的球核、球幔和球壳分异清楚(图版Ⅱ )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微区分析表明 :球核、球幔和球壳的共有成分是磷、碳 ,特有成分是铁主要存在于球核和球幔中 .这种成分特征与动物卵细胞在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