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我国东部地槽阶段与地洼阶段的地球化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华 《地质论评》1981,27(6):520-527
地槽区地球化学及其与地洼区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无疑对了解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启示,对矿产的寻找和预测,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在我国现存地槽区(昆仑地槽区、巴颜喀拉地槽区、冈底斯地槽区、喜马拉雅地槽区、台湾地槽区)或是古代地槽区(元古代的华北、四川、滇西、塔里木和北疆等地;古生代的祁连、内蒙、藏北、东北、青甘和阿尔泰等地;元古代及下古生代的华南等地)中.在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2.
成矿学又可称为成矿规律学,它是研究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不同学者或同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如从空间、时间、地域、岩石、元素、构造等级等方面来对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进行研究,因而就产出了如立体成矿学、历史成矿学、区域成矿学、岩石成矿学、矿床成矿学、成油学、成煤学,元素成矿学、构造单元成矿学等许多分支。而本文所提出的构造成矿学,则是从构造的角度来进行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然,其最大的研究特色即是侧重于构造,例如大地构造成矿、断裂构造成矿、褶皱构造成矿、微构造成矿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
地洼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地洼理论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编制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简图和中国东部锡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略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地洼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问题;深化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推进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与找矿的应用工作;查明了石碌矿田的一些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划分出面型、线型、点型三种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类型;阐明了一些基性岩类和花岗岩受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实验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论述了超大型锡矿床具有配置齐全、发育完整、有机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组合,以及矿床物质组分极其庞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24.
地洼构造与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5.
<正> 从地理空间位置上来看,西藏地区目前已知的锡矿(化)均位于改则-安多一线,而北纬32.5度线以南地区。从大地构造单位来看,锡矿(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北地洼区,次之为南喜马拉雅地洼区。在藏北地洼区内,锡矿(化)又集中分布于阿里唐古拉地穹,往西北,并延伸入新疆境内。  相似文献   
26.
黄瑞华 《矿床地质》1988,7(2):65-72
在大地构造上,浙江地区锡矿(化)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以来的地洼阶段。以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界,可以划分为浙东洼陷和浙西洼隆。从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岩石类型和物质组分等特征,将浙江锡矿(化)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锡石-石英脉型,锡石-石硫化物型和砂矿型六种类型。亲石型锡矿建造主要分布于陈蔡—龙泉地穹内;亲铁型和亲硫型锡矿建造主要分布于富阳—开化地洼陷带。从锡矿(化)受控于构造、沉积建造的特点,结合锡的赋存状态,提出乌岙—洋滨一带是浙江找锡最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构造地球化学、构造成岩成矿作用、岩石和矿床的多因复成作用,以及褶皱构造与成岩成矿关系的研究,都表明褶皱构造地球化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目。顾名思义,褶皱构造地球化学任务,是研究褶皱构造与物质分布(如元素的分布、迁移、富集等)之间的时空关系、规律性及其形成机理。 1 褶皱构造的一般应力场特征一般来说,褶皱的凸起部分受到张力,凹的部分受到压力,中间则为一中和面。而在翼部,则受剪切作用力十分强烈。因而在背斜顶部和向斜凹部可分出明显的拉伸带和压缩带,翼部为强剪切作用带。由于向斜所处围压较大,故拉伸带和压缩带的应力差要比背斜部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