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西安地裂缝两盘的差异沉降是地裂缝活动主要方式之一,抽取承压水是加剧地裂缝两盘差异沉降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晰。本文通过分析水平微元的受力条件和土体-地裂缝协调变形特征,并利用数值法,解释了地裂缝上、下盘的变形差异机理;然后采用数值法,得到了不同抽水条件、地裂缝透水条件下的地面沉降特征。研究表明:地裂缝较小的剪切模量导致近地裂缝处上盘单元所受上覆荷载及下侧反力较大,下盘单元恰好相反,从而使得相较于下盘,上盘沉降较大;抽水条件和地裂缝透水性通过影响抽水引起的力学扰动,放大了两盘的变形差异;当抽水井位于上盘时,地表出现明显的沉降差异,且地裂缝透水性越差,这种差异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 Paleocene-Eocene salt lake in the Jiangling Depression through field 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On the ba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e have summarized the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lt lake and proposed 9 types of grade IV salt rhythms.The deposition shows a desalting to salting order of halite-argillaceous-mudstone-mud dolostonemud anhydrock-glauberite-halite.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ade IV rhythms,water salinity and climate fluctuations was analyz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on content and mudstone color and by combining the mineralog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we propose that the early and late Paleocene Shashi Formation in the Jiangling Depression was a paleolacust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salt content,which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shallow water salt lake depositional model.The middle Paleocene Shashi Formation and the early Eocene Xingouzui Formation were salt and brackish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with low salt content in a deep paleolake,which represents a deep salt lake depositional model.  相似文献   
14.
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电吸附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原理 ,指出任何油气藏周围都存在一个强弱不均的天然电场、氧化还原场及地球化学场 ,而与油气藏伴生的金属元素在这些物理化学场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溶解并向地表迁移 ,于地表形成后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空间形态呈顶部晕或环带晕特征。通过在已知油田上方野外采集与常规化探相同的土壤次生晕样品 ,在室内的特殊装置内通电后 ,籍吸附介质捕集能够电运移的元素离子 ,经测试分析获得指示油气藏上方向的明显异常。又在未知区的电吸附异常区内经钻井验证获得高产工业油井 ,证实电吸附方法对寻找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电吸附找矿方法在王河金矿的试验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吸附法在王河金矿的找矿试验研究中获得了较好的Cu、Pb、Zn、Ag、Au元素组合异常,表明该方法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找矿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引入Stokes有限振幅水波的多色波作用机制 ,采用二层层化海洋模型 ,分析了层化海洋中非线性波对结构的散射作用问题。提出了二层海洋中二阶水波散射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进而推导了二层海洋中二阶波对一般型圆柱散射作用的格林积分解式 ,并给出了对解式中自由面及分层界面无限积分的递推算式。  相似文献   
17.
引入Stokes有限振同水波的多色波作用机制,采用二层层化海洋模型,分析了层化海洋中非线性波对结构的散射作用问题。提出了二层海洋中二阶水波散射条件的数学表达式,进而推导出二层海洋中二阶波对一般型圆柱散射作用的格林积分解式,并给出了对解式中自由面及分层界段无限积分的递推算式。  相似文献   
18.
王健  黄华芳  高林志 《中国地质》2011,38(4):989-995
寒武纪中期(相当于第三世的第五期、鼓山期和古丈早期)是塔里木地区重要的盐岩、膏盐岩盖层沉积期。对该阶段塔里木地区古地理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将有助于其油气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野外调查和收集分析了13个露头区、17口钻井的地质剖面资料,并参考部分地震勘探成果,重塑了塔里木地区寒武纪中期古地理轮廓,绘制了古构造-沉积环境图。研究表明:(1)寒武纪中期的古地理格局基本承袭了寒武纪早期的特征,但南天山洋盆、北昆仑洋盆和库鲁克塔格—满加尔拗拉槽半深海-深海盆地范围明显扩大,而塔里木陆表海(浅海)盆地范围有所缩小;(2)寒武纪中期,塔里木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形成了面积达23×104 km2的蒸发台地,沉积数百米厚膏盐岩地层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优质封盖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黄颡鱼"红头病"致病菌——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A86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主要外膜蛋白(OMPs),SDS-PAGE图谱分析结果显示,OMPs主要有6条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5 000、42 000、41 000、36 000、30 000和22 000。用A86 OMPs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22 mL,抗体效价为1∶20 480,抗体按照1∶2 560稀释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仅与迟缓爱德华菌(E.tarda)、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存在微弱的交叉反应,与鮰爱德华菌参考株及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呈现特异性结合。多克隆抗体与OMPs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主要有2条明显的免疫反应发色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6 000和30 000,且36 000蛋白染色最为明显。多克隆抗体与包括菌株A86在内的分离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的10株鮰爱德华菌全菌免疫印迹试验发现,所有受检菌株反应结果相同,主要有4条明显的反应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6 000、54 000、36 000和30 000,其中36 000和30 000两条蛋白带染色最深。因此,认为从黄颡鱼体内分离的鮰爱德华菌OMPs中36 000和30 000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36 000蛋白尤甚。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内的高温高压高盐度卤水,富含钾、锂、硼、溴、碘、铷、铯等,达到工业品位或超过综合利用品位,构成富钾锂卤水矿,长期以来其矿体定位一直是难题,对于钾锂卤水的富集与矿田构造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查清。本研究以现代矿田地质学为指导,以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和野外地质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江陵富钾锂卤水的矿田建造、矿田构造与矿田成矿作用。江陵凹陷富钾锂卤水矿田建造分为构造沉积岩相矿田和构造火山岩相矿田。江陵凹陷内各地区由于受所处构造位置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局部构造,这些局部构造在空间上有序的分布与叠置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为钾锂卤水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从古新世沙市组到早始新世新沟嘴组沉积时期,江汉盆地的古气候条件总体为高温干旱,利于古盐湖的蒸发作用,火山活动带来丰富的钾锂物质,从而利于钾锂卤水的富集。江陵凹陷富钾卤水属构造—储层耦合成藏模式:江陵凹陷盐湖沉积特征,决定了有大量卤水储存在其地层中。这些卤水最大的储集体就是砂岩孔隙,而构造产生的大量裂缝大部分位于泥岩和火成岩中,也成为储集卤水的场所。在构造褶皱及埋藏作用下,卤水开始从盐类晶间,首先进入砂岩体孔隙内,而后可能进入裂隙系统及火山岩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