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本文通过沉积环境、岩性组合、水化学、碳同位素等的论证,将川西拗陷上三叠统划分为须家河组须二段、四段、六段3个主要含水系统,须一段、三段、五段3个相对隔水系统;通过地壳运动、水动力条件、地球物理场等论证了各含水系统经历的水文地质期的次数和型式."统序"和"期序"的建立,从宏观上构建了深层水形成演化的模式,为深层水及其与聚气成藏之间规律性联系指示了研究的思路、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22.
铁锰离子作为石家庄地区浅层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严重威胁着当地供水水质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138组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铁锰的空间分布特征,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和地下水开采、地表污染输入等人为因素,分析铁锰分布成因,并进行多元回归建立了影响因子和铁锰问题之间的数理关系,确定了区内铁锰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Fe、Mn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2和0.04 mg/L,超Ⅲ类水样点分别占总水样点的15.2%、5.8%。其低值点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顶部单元、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域,主要受地下水开采影响,超采区易形成氧化环境使低价铁锰被氧化成高价难溶铁锰化合物,导致了铁锰浓度降低。铁锰中值点主要分布于冲洪积扇中部单元,中部单元岩性变细、水力梯度变小、易形成还原环境是导致铁锰集中在中部单元的天然优势。高值点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于石家庄市区北部、正定县、灵寿县南部等局部地区,主要由地表污染输入所贡献,污染物输入导致了氧化还原和酸碱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铁锰的还原溶解,造成铁锰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23.
探讨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外源水溶性砷(Ⅴ)进入土壤体系后,各种形态砷随培养时间增加的变化规律总体上表现较为一致。培养180天之后,水溶态和交换态砷在微孔扩散等作用下随培养时间分别下降至2.4%~4.7%和2.8%~3.2%。碳酸盐态砷主要受控于p H以及相应的表面沉淀作用。有机态砷存在再分配现象,最高值达48.8%~50.1%,有机态砷下降的同时,伴随氧化物态和残渣态砷的上升。越趋向氧化环境会使得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程度越高,反之,越趋向还原环境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程度越低。各种氧化还原条件下,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过程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缺氧和过渡条件下表现为3阶段特征,而好氧条件下表现为4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24.
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污染研究现状;列举了目前我国不同水体中有机污染情况,指出有机污染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就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研究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5.
在总结近两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地下水污染野外调查流程,并结合典型区调查实例,介绍了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思路和侧重点,指出了野外工作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从而为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为地下水污染调评价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
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及酸化地下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酸雨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酸雨频率高,pH值低,其对地下水的酸化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经对该地区878个地下水点的pH值现场测试表明,pH值小于6的地下水约占33.4%,酸性地下水(pH值〈6.5)主要分布于西、北、东环绕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面积要占到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地下水酸化已成为区域地下水最大的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27.
河北平原地下水NO3^-污染的原位微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下水NO3^-污染为例,利用优选的菌群刺剂和少量营养碳源,在河北平原进行了NO3^-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微生态修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地下水NO3^-含量在58~72.66mg/L时,经4.5~10天的修复试验,地下水中NO3^-含量降低至7.38~0.85mg/L,去除率达到86.5%~98.8%,去除效果较好,持续时间长.该方法为修复治理大面积地下水NO3^--N污染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
黄冠星  孙继朝 《地下水》2007,29(4):30-31,39
在系统收集整理中国北方河北平原、太原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以及银川平原的地下水氢氧同位素资料基础上,依据同位素形成演化相似性原理,对比分析同位素组成得出:深层地下水是在过去更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研究区的大气降水不但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存在大陆效应和高程效应,而且在 25 kaB.P.以来的古气候条件下也存在大陆效应和高程效应;古气候条件下各盆地平原之间的蒸发强度的差异可能比现代气候条件下各盆地平原之间的蒸发强度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29.
温度场与凝结水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山北麓平原细砂、砂砾石、粉质轻粘土等三种代表性岩性的地层进行了凝结水的观测试验,分析研究了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凝结水形成的水汽来源、产生凝结水的深度和时间、积雪期雪面的水汽凝结、冻结层水汽凝结、蒸发作用和潜水埋深等因素对水汽凝结的影响、凝结水的数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对西北干旱地区耐旱植被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的含量及其成因,采集并分析了352组地下水样和12组地表水样。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为未检出~94.8mg/L,平均含量为1.46mg/L。该地区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与其工业化程度及所处区域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尤其在平原区,地下水铁含量与部分地表河流的污染程度更是密切相关,随着远离污染的地表河流,地下水铁含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不同地区对其地下水铁含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不相同,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酸碱条件和地面污染则只在局部地区对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另外,含水层介质组分、径流条件、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