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对硫磷对扁藻和杜氏藻膜脂的过氧化与脱酯化伤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4-1995年,运用急性急性实验及生化方法对扁藻和杜氏藻的对硫磷毒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硫磷对扁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杜氏藻,在对硫磷的胁迫下,两种微藻细胞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相对含量上升,膜透性增大,微粒体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同时,扁藻微粒体膜的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污染综合指数预报的模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全二阶矩表示的商斯烟团模式,重点引入烟团的合并与分解及各种清除过程,并利用广州热带模式(GZTM)所提供的华南地区细网格的三维数字化流场,来计算污染物浓度的长期变化。具体先模拟计算SO2、NOx、TSP的地面浓度日变化,通过求平均得到每种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并和对应的污染物的日均浓度二级标准比较,得到每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Pi,最后求和得出污染综合指数P,从而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综合指数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23.
川北硅质岩型铼多金属矿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铼矿床新类型,矿石中具有Re、Se、V、Mo等多种有价元素富集,综合利用价值较好.本次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S)、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手段开展矿石工艺矿物学及铼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 表明,矿石中主要矿物包括石英、伊利石、黄铁矿等,并含有大量碳质,Re、Se富集与S紧密相关,V富集与Si、A1紧密相关.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测点含硒平均值0.021%、铼含量平均值为0.024%,表明铼、硒主要以类质同象形态赋存于黄铁矿中.钒主要赋存于含钒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  相似文献   
24.
"8.8"九寨沟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熊猫海上游右岸边坡产生大规模崩塌落石,堵塞景区道路,部分掉落熊猫海。震后斜坡仍存在部分危岩,稳定性较差,严重制约了景区恢复运行。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该危岩的影响因素及失稳模式,失稳模式为滑移式。基于极限平衡法和二维离散元UDEC 6.0模拟对典型工况下危岩的稳定性计算,表明天然工况下危岩稳定;暴雨工况上部临空面附近及中部凹腔部位会发生少量落石掉块,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地震作用下,潜在破裂区上部拉裂及下部剪切裂隙构成贯通破裂面而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25.
用近地层温差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11年的NCEP 1 °×1 °的再分析资料和2010—2011年的台站海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温差因子(T1 000 hPa-T2 m)与海雾发生的关系;尝试将近地层温差因子作为GRAPES模式的预报变量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1) 近地层温差因子与海雾发生有着比较明确的对应关系:当台站出现海雾时,近地层温差一般处于某一时间段的高值区,近地层温差负值明显减小或转为正值。这是近地层暖湿空气平流逐渐加强的结果,存在海雾发生发展的可能。(2) 广东沿海地区暖湿平流的输送具有阶段性和跳跃性,而且是不断增强的;同时,暖湿平流的向北推进与中国沿海海雾自南向北推进的演变过程相一致。(3) GRAPE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和实现近地层温差因子,引入该预报变量因子后,海雾区域预报的准确率、Ts和Hss评分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6.
波浪破碎诱导生成的海盐粒子是海洋向大气输运无机盐的主要机制,海气界面的无机盐通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开展了实验室实验模拟海盐粒子生成实验,定量考察了温度和盐度对海盐粒子中离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初生海盐粒子中各离子的富集和亏损现象与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基于实验室观测分析结果和推测假定,提出了1个既包含海面风速、又反映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影响的海-气无机盐通量参数化方案。将此参数化方案应用于估计海盐粒子向大气输运的各种无机盐离子质量通量,并与传统方法估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27.
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在珠江口岸边2006年3—5月观测的气象资料,用涡动相关法计算了该区域近地面层的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同时分析了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的一些特征.经分析发现,热通量在观测期内逐月增大,其在 5月份的增幅比前两个月更加明显.各个不同时段和天气过程的平均值显示,热通量的交换在此季节内以潜热为主.冷锋入侵时带来的干、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水汽蒸发、感热巨变的“脉冲”过程对热通量有较大的影响,观测期内冷空气出现的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16.5%,而在冷空气活动期间交换的热通量值占总观测期内的25.6%,其中潜热占17.4%.月平均的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从3月到4月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净辐射从4月到5月也是增加的,增幅较小,但是净热通量的值在5月反而小于4月,只略高于3月,这归因于5月份热通量的交换能力增强,海水释放的热量增多,使得海洋储存起来的净热通量在5月份反而减少,表明春季该海域储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在4月份是最多的.在各月或者季节平均的日变化中,各通量在相同时次的量值都逐月增大.潜热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感热在9时前后达到最大,感热的最小值发生在夜间而非午间,二者均在夜间比较稳定、少变.海面净辐射与净热通量基本同步变化,都呈单峰型.白天,二者均为正值,且净辐射值大于净热通量值;夜间,二者均为负值,净热通量的绝对值大于净辐射的绝对值.在3—4月的日变化中,净辐射与净热通量之间的差值较小,5月份二者的差值增大,虽然净辐射强度在5月接近4月的值,但是感热和潜热在日变化中的相同时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得海洋净支出热量增多.  相似文献   
28.
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过程海气热通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5—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定义生成于南海范围内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TS)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为南海土台风,统计了南海土台风的季节演变特征,发现南海生成的TC约有68%发展成为土台风,其强度普遍较弱且与TC生成纬度和路径均有关。其频数的季节变化呈双峰结构,5月和7—9月是南海土台风的高发期。结合同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1 °×1 °客观分析海气通量(WHOI_ OAFlux)日平均资料,分析了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各阶段的海气热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土台风形成过程中,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日递增,台风眼南侧的海洋为台风形成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随着台风发展热通量高值区都沿顺时针方向向台风北侧传播,体现了台风外围涡旋罗斯贝波的能量频散特征,土台风形成后,热通量的加强不再明显。在土台风整个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净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三者的变化较为一致,以潜热对净热的贡献为主,最大热量交换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南半圆,可能与南海西南季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9.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I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 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V-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区域敏感性试验发现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在去除南海热带区域(105~125 °E,5~25 °N)的范围内是最显著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出现在MV-SEOF的第一模态中,且主要体现在“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的MV-SEOF中;而变换其它纬度和经度以及非“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时,ENSO模态出现在第一模态中,同时年代际转型信号都会减弱并出现在第二模态中。南海季风系统的年代际转型反映了南海局地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其中南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而南海局地的海-气耦合作用则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南海中北部SST的年代际信号强化并影响到整个季风系统中。   相似文献   
30.
分析精密单点定位观测模型中的卫星钟差改正项(包含硬件延迟偏差改正),给出采用IGS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进行卫星钟差改正时的硬件延迟偏差改正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定量分析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在静态及动态两种定位方式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密单点定位中,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对静态定位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对动态定位的影响可达到cm级,应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