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隐蔽圈闭,尤其是低幅度构造油气藏逐渐受到关注,其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平直且变化幅度很小,不易识别.利用相干算法识别低幅度构造,确定出了薄互层低幅度构造的空间展布;经过高分辨率复数道分析处理,提高了剖面分辨率,利用高分辨率瞬时振幅、相位、频率剖面的各自特性识别出了薄互层低幅度构造的构造异常点,此基础上再结合相干算法识别低幅度构造,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2.
火山隐伏机构的研究对火山演化、火山地热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伊通盆地内的横头山火山开展研究,采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火山隐伏机构,揭示了横头山火山的形成时间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隐伏岩体的空间形态和构造环境,确立了一套针对隐伏火山机构的地球物理探测体系。研究表明:横头山火山形成于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在压扭应力作用下,玄武岩岩浆由深部沿马鞍山断裂挤出地表,现阶段岩浆通道已经闭合,一部分岩浆停留在通道中;横头山火山隐伏部分与围岩存在较大磁性差异,地表磁异常面积为2.6 km2,沿马鞍山断裂北东向不均匀分布,埋藏深度小于1 000 m。  相似文献   
23.
防步兵地雷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战后遗留的数百万颗地雷在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问题.其中防布兵地雷因为其体积小金属含量低,一旦被埋在地下将很难被发现,所以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新颖的探测技术来消除目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探雷问题.而高敏感度、高可靠度和低花费是对探测技术的基本要求.当前正在使用和发展的探测技术包括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非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两大类.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中,正在使用和有发展前景的探测技术主要包括:低频电磁感应、红外成像、核四极矩共振和探地雷达等技术.本文将主要介绍以上几种探测技术的原理、现状,并总结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将几种探测技术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的复合探雷器是解决地雷探测问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和当前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24.
全波形反演方法是一个有效求解参数重建问题的方法,其本质是一个寻找最优解的优化问题,目前多用局部最优方法求解,如最速下降法、共轭梯度法、高斯-牛顿法、拟牛顿法等.文中给出了常用的优化方法,基于二雏声波方程,将这些方法应用于部分overthrust模型的反演,通过对各方法所得反演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时间的对比分析,对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为后续多参数反演或高维方程参数反演提供方法选择上的参考;针对所要求解的反问题,选用的优化方法需要在收敛速率、计算存储量和算法的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到一个最优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25.
宋超  刘财  张宇白  鹿琪 《世界地质》2014,33(3):708-715
为研究LNAPL(轻质非水相液体)污染物在均匀含水介质中的运移规律,本文建立微元模型推导出LNAPL在均匀含水介质中的对流--弥散方程。针对不同的介质模型,对二维对流--弥散方程运用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求其数值解。分析LNAPL污染物的运移特征,得出在均匀介质和非均匀层状介质中运移规律:LNAPL污染物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规律遵循对流--弥散方程,介质的弥散系数是影响LNAPL污染物运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姜宇航  刘财  宋超  高月  鹿琪 《世界地质》2016,35(2):543-548
笔者提出基于SVD的叠后地震资料随机噪声分离方法,在地震剖面的同相轴水平或接近水平时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地震剖面中的随机噪声,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为了说明SVD随机噪声分离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建立模型试验,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加入随机噪声,之后进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分别用SVD方法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层阈值方法对加入随机噪声的合成记录和加入随机噪声的实际资料进行随机噪声分离处理。对比发现,SVD随机噪声分离方法相比于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层阈值方法更加有效且高效。  相似文献   
27.
曹淞  冯晅  鹿琪  曾昭发  朱如凯  白斌 《世界地质》2016,35(1):223-234
利用探地雷达勘探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露头砂岩体的分布特征进行实测并描述。研究区岩性主要为泥岩、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夹薄层凝灰岩,且多数地段表层覆盖1~5 m厚的黄土。对雷达剖面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并定量给出7个主要砂岩体的厚度依次为54 m、83 m、54 m、38 m、104 m、160 m、191 m;高度依次为6 m、7 m、5 m、8 m、6 m、10m、9 m,等参数;砂岩体长厚比值依次为9、11.8、10.8、4.8、17、16、21.2。河道砂岩主体宽与高的比值总体上15,整体呈现砂岩泥岩复合式沉积构造。砂岩体多呈现孤立状顶部平缓底部突起透镜体形态,河道纵向多期沉积明显且有砂岩体横向迁移现象,砂岩体在探地雷达剖面的反射特征与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8.
尤志鑫  冯晅  鹿琪 《世界地质》2015,34(2):551-556
为研究LNAPL污染物及水含量对石英砂介电常数的影响,首先以石英砂模拟单一土壤环境,利用柴油和水的混合物来模拟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物污染土壤,然后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开口同轴探头,分析高频超宽带电磁波在土壤中的反射并计算介电常数。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介电常数随着体积含水量和含油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石英砂介电常数趋于稳定;石英砂介电常数实测值处于极化模型和De Loor模型之间,结果与De Loor模型接近。  相似文献   
29.
位于东北亚的黑龙江板块由额尔古纳-兴安、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兴凯微板块和完达山地体拼贴组成。自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以来,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电、重磁、地震探测工作,得到的成果对研究东亚地球动力学、探查矿产资源具有极为宝贵的基础作用。这些成果包括:1)地震波速指示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纪(C-P)基底地层至少在松辽盆地北部和南部都存在,这里成为油气探查的新领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面积约7 万km2,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2)解释MT资料发现,组成黑龙江板块的几个微板块之间都存在陆间洋的俯冲,并时有洋壳残片伴生;而黑龙江板块与其南部的华北板块之间则存在古亚洲洋向黑龙江板块的俯冲。3)对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大型重力梯级带的成因机制提出了“三结点模型”。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发现了松辽盆地一带莫霍(Moho)界面大型近南北向的“断开带”。 4)油气地震成像、去噪、波场与信息方面,建立了三维条件下的有限孔径偏移理论;在提出消减随机噪声的一维时变中值滤波基础上,又建立了二维中值滤波技术;把时频峰值滤波引进到地震勘探消噪领域,建立了Ricker子波核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滤波方法;提出了Seislet变换重建技术,以及扩展的高阶Seislet变换方法。由迹变换理论出发建立了消减地震面波的Co-Core迹变换方法。用伪谱法模拟黏弹各向异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特征,发现黏弹各向异性介质中准S(qS)波比准P(qP)波衰减程度大;通过建立的混沌振子系统,检测出淹没在强随机噪声背景中的地震同相轴,并建立了时空域双曲滤波方法。系统研究了地质雷达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的地质雷达偏移成像系统成功地用在了地雷成像中。  相似文献   
30.
通过地震数据获取裂缝储藏中流体的性质并对流体类型进行识别,是地震勘探岩性反演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地震波的速度、储层的密度等弹性参数对某些流体不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使只依赖振幅信息进行流体识别的传统AVO方法面临困境。作为传统叠前振幅反演的一个拓展,频变AVO(FDAVO)技术进一步考虑了振幅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将这种依赖关系与地下裂缝结构、流体填充对应起来,能带来更丰富的流体信息。利用该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数据参数化Chapman模型的贝叶斯反演新方法(BIDCMP),它包含两步算法,即,FDAVO反演储层的非弹性属性和贝叶斯框架下的流体识别。首先,通过匹配观测数据和模型数据,构造差函数反演裂缝储层非弹性参数。随后,在贝叶斯框架下,使用马尔科夫随机场(MRF)作为先验模型,联合多参数场识别流体。本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除综合考虑了弹性参数场、测井资料等常规信息外,还特别地加人了第一步中反演得的非弹性参数的约束,从而充分利用了流体粘性差异,最后在最大后验概率(MAP)准则下输出最佳岩性一流体识别结果。分别对合成地震记录和模拟岩性—流体剖面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证明本文方法获得的流体识别结果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