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7 毫秒
61.
广义S变换时频域滤波在MT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燕  景建恩  魏文博 《现代地质》2012,26(6):1212-1217
短时傅里叶变换是建立在稳态信号基础之上,它仅能提供信号的频域信息,对信号的时间分辨能力差。这影响了它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效果。S变换是一种优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能够提供信号时-频域信息。利用S变换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时频分析,有助于实现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噪声的时频-域滤波,从而提高大地电、磁分量数据的频谱分析精度。从广义S变换理论出发,分析了各类波形噪声的时-频域特征及其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影响。针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特点,利用广义S变换得到时频谱,采用时频比值和门槛值方法,研究适合压制电磁噪声的时频滤波器和滤波方法。对实际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这个方法提高了阻抗张量的估算质量,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Groom-Bailey分解法在消除地表电性不均匀体对MT数据的畸变效应时存在的问题引入遗传算法,对基于传统线性最优化方法的GB分解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方法.通过对理论合成数据以及三维/二维模型正演数据的分解试验,并且对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地区实际MT数据进行分解处理,证明了基于遗传算法的GB分解能够更加有效地校正三维/二维情况下近地表三维电性不均匀体所造成的畸变影响.最后,在已有算法基础上,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频率GB分解算法和MT数据静校正算法,并通过实际MT数据的处理证明了这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
寨上金矿是中国西秦岭构造带内一个重要的超大规模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以往对该金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学、年代学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缺乏地球物理工作的系统梳理.本文以贯穿研究区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及激电工作为主体研究寨上金矿的深部结构,结合地质资料建立了矿区典型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模型,探讨成矿机制,总结寨上金矿赋矿标...  相似文献   
64.
为计算地球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建立地球的磁场是由带电的地球外核的旋转产生的模型.先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球形模型绕自转轴旋转时在自转轴直径上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再利用已知的地球外核的内外半径及地球半径和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值,计算出地球外核的电荷体密度及面密度.结果表明:若外核的电荷呈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则其电荷体密度为3.5507 C/m3;若外核的电荷均匀分布在外核的外表面,则其面密度为2.4581×106 C/m2.通过地球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信息利用物理规律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测地球内部难以直接进行探测的相关信息,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地震学方法对地球外核厚度、转向等变化的最新研究数据按该文模型可推测地球磁场强度、极性等的变化.而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上的人类生活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5.
郯庐断裂带中段电性结构及其地学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大陆东部一个重要的左行走滑断裂系,对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阿拉善左旗—山东日照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在山东莒县附近穿越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电性主轴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附近构造走向大致为北东20°;反演电阻率模型表明剖面穿越处郯庐断裂带的宽度约为30 km,断裂带主体是两条切割深度大、陡倾的断裂,西侧断裂切割深度约为60 km,向西倾斜,断面陡立,倾角约为70°,东侧断裂切割深度大于80 km,但小于100 km,界面东倾,陡立,倾角约为60°~80°;这两条断裂都切穿了地壳,但未切穿岩石圈.郯庐断裂带东缘至剖面终端日照,整个地壳为高阻,与断裂带西侧地壳的电性结构差异明显,这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地块与胶辽朝地块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66.
基于同步大地电磁时间序列依赖关系的噪声处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信号与系统的角度讨论了同步大地电磁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依赖关系,选取高信噪比的时间序列信号作为先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算依赖关系;结合参考道的数据,合成本地道含噪声时段的数据,最后用合成数据替代噪声段数据,组成新数据,从而在时域中去除大地电磁噪声.西藏地区高信噪比实测数据的试算结果表明,无论电场还是磁场,信号之间的依赖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只与先验数据的长度有关,与时间无关;虽然不同参考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同,但都可以精确合成本地点数据,与参考点地下电性结构和参考距离无关.仿真实验显示,去噪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基本一致.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强噪声干扰,抑制中高频段的近场源效应,同时保留了微弱的有效信号,保证了处理结果的正确性.最后针对方差比方法无法识别的方波噪声,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平移方法,成功去除了持续时间大于窗口长度的方波噪声;将该方法与远参考技术结合,可以有效抑制近场源噪声干扰,获得光滑连续并且可信的测深资料.  相似文献   
67.
ARM嵌入式系统在海底大地电磁信号采集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按照现代地电探测仪器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首次将ARM嵌入式系统引入地电信号探测领域.建立了基于ARM的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系统.面向系统开发过程。提出ARM嵌入式系统实现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初步尝试实现了地电信号数据采集仪器的低功耗、小型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68.
海底MT探测仪器的结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底大地电磁探测仪器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下工作.为保证海上作业的效率和海底探测的成功率,一方面应注意尽量小仪器的重量和体积,同时也应保证其结构的可靠.在高可靠度前提下求得最省的材料用量是本仪器系统的设计目标.根据可靠性设计理论,通过对仪器的主要结构部件进行力学验算,从抗压、抗拉、抗剪以及抗变形等技术角度确定出各结构部件的材料配置.海洋试验的结果表明,本仪器系统的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案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69.
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中下地壳普遍存在大规模的高导层,其电阻率低于10 Ωm,远低于稳定构造区地壳的平均电阻率值.通过对可能形成地壳内大规模低阻异常地质原因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壳中的高导层不可能是由金属矿、石墨层或者单纯的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很可能是由于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或者是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导致的.这些高导层的形成是与板块运动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地壳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俯冲的电性痕迹,其成因与板块俯冲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导致的岩石部分熔融和脱水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岩石圈拆沉造成幔源物质上涌有关.沿高原内主要缝合带均存在东西向连续分布的大规模高导体,有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逃逸"的证据;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可能是最重要的物质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70.
华北煤田瞬变电磁勘探深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瞬变电磁勘探在华北煤田的勘探深度,利用瞬变电磁感应电压晚期段表达式,通过指定仪器最小可分辨电压,推导出瞬变电磁勘探最晚可检测出有效信号时间及最大探测深度表达式,计算了特定情况下的极限探测深度和最晚有效信号检出时间:在发射磁矩为10002×20 A.m2,地层电阻率分别为10和100Ω.m时,瞬变电磁勘探最晚有效信号检出时间为209.6 ms和52.6 ms,最大探测深度为1823 m和2889 m;以实测典型华北煤系地层瞬变电磁曲线为例,其计算机反演深度达1400 m;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仪器和正确的工作装置,瞬变电磁勘探可以满足华北煤田目前开采深度的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