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成矿演化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德威 《现代地质》1995,9(4):450-458,T001
摘要:通过对罗布莎铬铁矿区的构造解析,揭示出了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演化规律。由地幔韧性剪切带和脆-韧性剪切带组成的含铬剪切带是成矿期构造,被造山期发生的变形分解作用和脆性断裂作用改造,成矿演化经历了从上地幔到上地壳所发生的5个构造变形相的转换,即熔融流变变形相→地幔韧性剪切变形相→壳幔脆→韧性剪切变形相→塑性挤压变形相→脆性断裂变形相,可划分为中生代改造成矿和新生代矿床改造两个阶段,并概括为包含6个变形世代的构造成矿序列。  相似文献   
72.
73.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级地震产生了长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系统非常典型。本文通过对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与结古镇西南河道两岸2个地表破裂点的野外观测和地表破裂的力学分析,探讨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方式。在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地表破裂与地震陡坎呈间隔式左行右阶排列,具转换压缩性质;在结古镇西南河道北岸主地表破裂带中地表破裂非常发育,出露一处古断层面。地表破裂的野外调查与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为125°,属于典型的左行走滑破裂带,最大左行走滑位移量1.75m,主压应力为近东西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4.
西藏冈底斯矿带发育大量斑岩铜钼矿床及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斑岩铜矿带及多金属矿带。过去的工作表明,冈底斯带南部矿床同位素年龄多小于30Ma,形成于碰撞期后伸展环境。本文测定了冈底斯矿带南缘克鲁-冲木达矽卡岩型铜(金、钼)矿集区桑布加拉矽卡岩型铜(金)矿化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锆石Ce4+/Ce3+比值。矿化岩体锆石U-Pb年龄:92.1±0.6Ma,MSWD=1.0,锆石Ce4+/Ce3+比值在90~562之间,平均值为287。锆石Ce4+/Ce3+比值和玉龙矿带含矿岩体锆石的比值基本一致,显示矽卡岩矿化岩体岩浆氧逸度较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在65~45Ma之间,桑布加拉矽卡岩型铜矿化岩体锆石U-Pb年龄表明冈底斯带不但发育碰撞期后大规模成矿作用,也发育与洋壳俯冲构造岩浆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这为冈底斯矿带洋壳俯冲有关矿床的寻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5.
大陆古海洋学是指现代大陆上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研究,也可称为造山带古海洋学。实践表明,传统方法无法恢复大陆古海洋;因为造山带古海洋内部已经失序和移位。它的工作方法以反序研究方法为主,从现存的岩石组合(块)的物态、时态(时序)、相态(相序)、位态(位序)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和变质历程,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本文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的恢复为例,指出反序法最具针对性,是大陆古海洋研究不可缺少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6.
77.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地壳不均匀流动形成的 “热河”及其热能有规律地积累与释放,渤海放射状下地壳热流系统与地幔软流圈底辟作用有关。当前华北热灾害链已经有序演变到地震阶段,近5年内在韧性下地壳中6条“热河”的6个撞击区可能发生多个强震,流经辽东湾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下地壳“热河”撞击区、临汾-太原-大同下地壳“热河”与流经渤海湾-通县-沙河下地壳“热河”的夹击区危险性最大,应当尽快系统监测与热流体有关的地震前兆异常,科学开展地震短临预测。查明华北韧性下地壳中“热河”的三维动态演变,系统梯级开发各条“热河”的热能资源,对于发展经济、减灾减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最近在青海东昆北中灶火地区发现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成因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岩石主要由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角闪石组成, 另有少量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铁质不透明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为后期退变质矿物.斜方辉石成因判别分析结果为岩浆成因, 故该超镁铁质岩为辉石岩而非麻粒岩.该辉石岩化学成分上表现为异常的高MgO、高CaO、低Al2O3特征, 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富集而Nb、Ti的亏损, 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地幔.通过岩相学、稀土元素等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认为该辉石岩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富Si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反应产生辉石岩岩浆, 然后底侵到地壳中部冷却结晶形成的.野外地质特征显示辉石岩的侵位晚于发生糜棱岩化的围岩, 即晚于围岩的形成时代, 即早二叠世, 说明该辉石岩是在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北大规模俯冲及其所导致的弧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9.
大陆浅源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球物理特征,大量震源的空间位置数据可用来刻划大陆地壳结构。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震源深度分布在横向上的疏密变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剖面震源分布等密度图显示,中、下地壳不同深度广泛分布着多震层。多震层的分布与地壳低速、低阻层具有相关性,多震层一般位于低速、低阻层的上方。中地壳层次的低速、低阻层很可能是壳内滑脱层,是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发生拆离解耦的构造层次;下地壳低速、低阻层是部分熔融、含流体的韧性流变层;壳内多震层的构造属性应是上地壳硬的脆性层,容易发生突然破裂,产生地震。低速、低阻层是大陆板块内部上地壳脆性层构造过程的主控因素,包括对大陆内部浅源地震的控制;因此,在低速、低阻层之上往往形成多震层,越是活动性强的低速、低阻层,其上多震层震源密度越高。南北地震带南段不同层圈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控制了其地壳层次的构造活动,包括大量地震的发生,其中,下地壳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层的差异运动在中地壳层次发生剪切拆离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0.
对昆仑地区的构造运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加里东运动,面对最终形成昆仑褶皱山系的印支运动很少进行讨论。关于昆仑地区印支运动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首先它造成了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系的形成,其次与它紧相连其南的世界著名的巴颜喀拉地槽的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