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介绍了大庆地区大地测量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方案、功能、软硬件配置等情况。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相关技术人员的两个问题:一是可借助数据管理系统统一规范地存储和管理大庆地区三角测量数据、水准测量数据、GPS测量成果等;二是开发了大庆地区大地测量基准转换功能(包括几种主要平面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主要高程基准间的转换以及1∶5000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基准转换)。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基于万年县1981-2010年夏季逐日观测场裸露地表最高温度、日最高气温和降水等25个气象因子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裸露土壤地表最高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地表最高温度与日最高气温有着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一般比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要早;地表最高温度平均值7月最高,6月最低,8月居中;6、8月地表最高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7月地表最高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地表最高温度受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大,受降水、云量和日照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受相对湿度、风等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3.
高波 《地下水》2014,(2):103-104,152
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临汾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基准年(2012年)、规划水平年(2020年)、全市各行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对各种水源、供水工程的可供水量进行预测,对基准年和2020年进行了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出供水潜力和社会各行业缺水量。  相似文献   
124.
试论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陈乾金  高波  孙安健 《高原气象》1999,18(2):147-161
通过实测资料和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80年代两次青藏高原雪盖异常的波动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分析指出,高原冬季雪盖异常时500hPa中纬度环流显著不同。即高原多(少)雪,东亚大槽位置偏东(西),强度偏弱(强),致使我国东部的天气出现“暖冬”(“寒冬”)。与此相对应,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也呈现相反的形势特征。受东亚冬季风强弱变化影响,南海南部附近海区积云对流强度迥然不同,印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  相似文献   
125.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1951年—1995年5月—9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东北地区65个测站的夏季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频率,结果表明,低温冷害频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严重低温冷害的频率却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山区的频率要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大。整个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年份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逐渐减少,各省夏季低温冷害出现的次数大体相当,大约为3年—4年一遇,但出现的年份并不完全相同,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126.
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是藏东昌都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和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安全问题之一。文章采用基础地质、构造地质和灾害地质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 查明崩塌发育规律, 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 探讨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 并建立其破坏模式。结果表明: 藏东昌都地区上三叠统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沿区内褶冲带呈线状展布; 岩体内发育纵张节理(S1)、横张节理(S2)、"X"型共轭剪节理(S3、S4)及层间剪节理(S5)共5组与区域褶皱和对冲系断裂配套的陡倾构造结构面, 将岩体切割为破碎的块体; 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产物。晚三叠世(T3)早期, 昌都地区陆内裂谷盆地环境沉积形成的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3b)灰岩是崩塌发育的沉积建造基础; 新生代(Cz)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强烈褶皱造山运动奠定了区内构造格架, 是崩塌发育的必要条件; 第四纪(Q)以来的强烈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Q3)以来的湿-热气候频繁交替、充沛降雨、现代人类活动等做为内和外动力的耦合作用是崩塌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存在倾倒式、坠落式和滑移式3种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对岩溶区崩塌灾害防治与相关铁路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