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412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汤凤林  段隆臣 《探矿工程》2007,34(6):1-5,13
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新的采煤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煤炭地下气化站的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提高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精度,提高对小构造的勘探能力,根据三维地震勘探面元选择的基本原理,采用5m×5m的CDP小面元采集技术进行精细勘探.结合试验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基岩裸露区采用风钻成孔,黄土覆盖区利用人工钻机成井,以进入高速层激发为原则.资料处理通过插值、扩大面元及抽线处理,提高了横向及纵向分辨率,减小了散射的影响,并通过精细的地质解释,获得准确的地质资料.该技术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屯兰矿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 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组成与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残体碳总贮量为510.09~639.7 gC/m2,农田和草地分别为71.4 gC/m2和169.65 gC/m2,人工林为503.75 gC/m2。天然林地上残体碳年形成量为63.48~485 gC/(m2.a)、地下为267.8~314.3 gC/(m2.a),人工林地上为203.7gC/(m2.a)、地下为187.2 gC/(m2.a),农田地上为47.8 gC/(m2.a)、地下为106.4 gC/(m2.a),草地地上为98.3 gC/(m2.a)、地下为147.3 gC/(m2.a)。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或草地,残体碳库贮量及形成量减小。  相似文献   
994.
讨论了应用型地学人才培养教学中,地学室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学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地学实践课促进防震减灾专业群的地学基础建设的地学实践课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实施分水方案后对黑河下游地下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于黑河中上游的水土资源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加之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使得下游河道来水量逐年减少,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遏制这种恶化,以及加以恢复和重建下游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7月开始在黑河下游实施国家分水方案。本文根据近五年来的黑河分水资料以及对分水前后地下水监测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水过程及分水量在各年的变化,以及分水前后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同时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探讨了分水前后地下水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下游分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洁发展机制(CDM)目前的国际制度导致了CDM项目开发交易成本较高、CDM对国际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以及CDM项目的直接可持续发展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改革的目标是提高CDM的运行效率、透明性和确定性,真正通过CDM实现额外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额济纳绿洲地表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利用2003年9月5日~9月29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在晴天、阴天和降水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变化有很大差别,晴天时地表微气象特征日变化规律明显,阴天和降水天时变化规律不明显。观测期间平均气象特征与晴天较接近,平均总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与晴天比值基本大于0.8。晴天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上代表了绿洲区的气候特征,阴天和降水天时的变化表示了在晴天基础上的扰动大小。晴天时地面热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日间绿洲内平均Bowen比为1.5左右;阴天地面热量交换以潜热通量为主,平均Bowen比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998.
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蒸散量及能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的蒸散量及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和估算,并对柽柳林地蒸散特点和能量平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柽柳林地的日平均蒸散量为1.6 mm/d,整个生长季的蒸散量为248.2 mm,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系数为47%±3%。柽柳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柽柳林地蒸散量受气象因子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极端干旱区,感热通量消耗了绝大多数的能量,潜热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夜间,土壤储存的能量是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而白天土壤是能量的主要汇源。  相似文献   
999.
2004年4月在伽师强震群区完成了一条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剖面. 我们采用有限差分反演和哈格多恩原理折射波前成像方法进行了处理, 得到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细结构图象. 结果显示上部地壳结构总体上横向比较均匀,纵向分层明显. 该地区地壳顶部11 km以上可分为4层:顶部约400 m以上为浅表盖层,P波速度约1.65~1.8 km/s,该层为较松散的风化层;第二层为纵向强梯度层, P波速度在1.8~4.5 km/s之间, 纵向梯度约1.2 kmmiddot;s-1/km,其厚度在2.96~3.0 km之间, 其底界面几乎水平; 第三层的厚度有较大变化, 其埋深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深, 西南端层厚约6.5 km,东北端减薄为5.5 km. 该层的上部和下部又表现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其上部速度较均匀,平均P波速度约4.8 km/s,下部相对于第二层来说为一弱梯度层, 梯度约0.35 kmmiddot;s-1/km, P波速度在5.1~6.25 km/s之间. 该层的底界为结晶基底,其结晶基底西南深东北浅,形成一个向天山方向上翘的斜坡,似乎显示出坚硬的塔里木块体在插入天山下时受阻的上部地壳结构特征;第四层比较均匀,速度约为6.3 km/s. 在4 km深度左右有一横向速度异常变化,推断可能与隐伏的麦盖提断裂及下苏洪——麦盖提断裂有关,但未见这些断裂延伸至地表及穿过基底的结构特征. 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至少应位于11 km深度以下的中下地壳之中.   相似文献   
1000.
2008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的主汛期。如何针对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做好气象服务成为奥运期间气象部门的首要问题。针对世界气象组织组织的国际预报示范项目(简称FDP),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开展了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该工作根据社会科学的原理,运用多种社会调查方法,针对气象服务的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