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5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秦岭地区城口—房县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秦岭城口—房县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分界断裂带, 平面上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 构成大巴山弧。断裂带的宏观构造组合显示了断裂带由北向南强烈逆冲, 断层岩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表明断裂带以浅层脆性变形为特点, 对断层岩的有限应变测量得出岩石发生了中等到较弱的变形。由断裂带石英脉电子自旋共振 (ESR)定年,测得 11个石英脉的年龄集中在 3个年龄段(240~230Ma, 165~130Ma, 70~60Ma), 其中 7个样品的年龄集中在 165~130Ma之间, 由此推断断裂带活动于中晚侏罗世(165~130Ma)达到其构造变形最强烈时期。  相似文献   
82.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之后还发生了强烈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这一深度的负荷压力与大陆碰撞过程中超过压和高应变条件的结合,有可能形成柯石英榴辉岩,但高压变质地体中的金刚石,更可能是早期慢源岩浆挟带到地壳中的捕虏晶。  相似文献   
83.
马昌前  王人镜 《矿物学报》1990,10(4):323-331
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钾长石巨晶,有的认为是斑晶,有的认为是变斑晶。本文通过对北京周口店岩体中钾长石巨晶的野外产状、显微结构、矿物化学等特征研究,证明巨晶是在岩浆结晶作用的早—中期阶段,直接从不饱和水的熔体中生长而成的斑晶。钾长石巨晶多见于较贫钾长石组分的花岗岩类岩石(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中,其原因可能是,与花岗岩和白岗岩岩浆相比,这种成分的岩浆温度较高,粘度较小,组分扩散较快,钾长石的成核速率较小,而生长速度较大。周口店岩体中钾长石巨晶的大小和含量的变异,可能主要受冷凝梯度dT/dt的控制。  相似文献   
84.
马昌前 《地学前缘》1995,2(2):159-165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全球构造的许多现象,但尚未满意地解释大陆构造中的一些问题,例如陆内造山带的形成、造山带和盆地形成的复杂历史和旋回性问题、大陆构造圈的不均一性等。新近提出的一些构造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软流圈在大陆构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尚未成功解决软流圈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本文认为,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是阐明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此外,本文还对“软流体振荡作用”工作假说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5.
华中大别山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差异岩石隆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昌前 Ehler.  C 《地球科学》1995,20(5):515-520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  相似文献   
86.
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并对比了用于锆石等副矿物测试的离子探针、激光探针、电子探针、质子探针等几种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各自的特点.锆石U-Pb定年实现了对同一锆石颗粒内部不同成因的锆石域进行原位年龄的分析,给出了有关寄主岩石的源岩、地质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为地质过程的精细年龄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锆石微量元素、同位素特征是译解岩石来源和成因的指示器.锆石Hf同位素已成功地用于地球早期历史、岩浆来源、壳幔相互作用、区域大陆地壳增长的研究等;锆石氧同位素组成能有效地约束壳幔相互作用和示踪岩浆来源等.  相似文献   
87.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作为雪峰山隆起带北西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包含了隆起带很多的演化信息。对断裂带宏观构造、微观构造、ESR定年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综合研究表明,其经历了挤压、伸展、走滑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北西段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强,中生代以来变形以浅部的脆性为主,并伴随了多次的低温热液活动。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温度的众数值主要集中在120~150℃,180-200℃和270-330℃3个阶段。断裂带的石英脉ESR定年表明,其中生代以来剧烈活动时间处于燕山中-晚阶段(86-131.8Ma)。根据石英脉的野外产状和流体包裹体温度特征,结合前人资料认为雪峰山隆起带中生代从挤脏向伸展的转换时间应在131.3~120Ma之间,至110Ma年左右伸展作用趋于强烈。  相似文献   
88.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巴隆羊粪沟地区中酸性岩脉的成因和演化,对采自该区的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定年和主、微量元素测定.结果 显示,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脉和闪长玢岩脉分别形成于(239.5±1.2)、(239.0±1.8)和(236.4±2.5)Ma,均为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其中正长花岗岩脉富硅(SiO2平均值为76.06%)、富碱,K2O/Na2O为1.67,分异指数高(平均93.4);闪长玢岩脉相对贫碱,其K2O/Na2O为0.63,Mg#值较高(平均49).岩石成因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脉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是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分异演化作用的产物;闪长玢岩脉是由下地壳角闪岩类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与幔源岩浆发生均匀混合形成.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阿尼玛卿洋在中三叠世晚期已经闭合,暗示东昆仑东段已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89.
高硅花岗质岩浆作用不仅是衡量大陆地壳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且能为示踪陆壳生长过程和稀有金属成矿提供非常关键的信息。然而,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特殊花岗质岩浆的起源、演化及其相关地球动力学背景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中部多彩高硅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综合研究, 为深入理解高硅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和青藏高原中部晚三叠世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线索。研究结果显示, 多彩高硅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19±2 Ma, 表明其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样品的87Sr/86Sr初始比值(ISr)为0.708 4, εNd(t)值为-8.12~-7.36, 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1.65~1.59 Ga, 总体上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HBSG)地体三叠纪浊积岩成分特征类似。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可进一步确定, 多彩高硅花岗岩的形成应该与变杂砂岩的部分熔融有关, 并且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离结晶。综合区域上多学科研究成果, 可以判断北羌塘北缘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岩(包括高硅花岗岩)的产生很可能与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的板片回撤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