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62.
龚鹏  李娟  胡小梅  刘修国  马振东 《地质论评》2012,58(6):1101-1109
为科学评估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潜力,本文首先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矿产资源预测领域的现状,回顾并评述了三种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丰度法、面金属量法和地球化学块体法).其次通过整理、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在GIS技术平台上集成了以基础地质、成岩成矿机制、理论地球化学和勘查地球化学为一体的研究思路,概要论述了在III级成矿带中开展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建立、地球化学定量预测区优选和资源量估算的方法技术.最后总结了地球化学定量预测的几点认识和探索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
64.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主导因素;(3)区域水环境污染有两类:一类为自然污染,是中生代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夕卡岩型Cu、Fe等矿体(矿化)的裂隙水及流经二叠纪梁山煤系(P11)和龙潭煤系(P21)溪水;另一类属人为污染,它们是选矿厂、化工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的工业废水;(4)各类水体的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元素组合及pH、电导值(G)等理化特征迥异。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中下游及两侧的大别隆起带、扬子隆起带都是华北、扬子陆块中生代碰撞造山涉及的区域,它们可分成4个地块.对4个地块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方面资料的共同限定,证明它们都是两个陆块碰撞后(postcolision)区域岩石圈物质调整阶段的产物.各岩带的花岗岩类可归入早、晚两个阶段,分别具有137Ma和123Ma的峰值侵位年龄.早、晚阶段花岗岩类都具有I型花岗岩类的成分特征,晚阶段花岗岩类还具有A型花岗岩类的成分性质;早、晚阶段花岗岩类之间具有不连续的成分演化关系.它们指示,本区早、晚阶段花岗岩类的形成是两陆块中生代碰撞后发生的两次有一定联系但又独立的岩石圈热-构造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66.
中朝准地台原生金矿铅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朝准地台原生金矿床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中朝准地台构造环境的演化趋势是从活动带到稳定克拉通又到活化克拉通;与此同时,由于构造环境的缘故,金的演化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金矿源层的形成(37~20亿年),二是金的活化与成矿作用(1.8~1.0亿年);并初次确立了在准地台上寻找同类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即:太古代变质岩系(金源)—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金的活化、转移、富集)—含金构造裂隙(金的集中、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67.
编后记     
当读者们翻开最后一期的《工程地质学报》时,2006年即将过去了,在此,编辑部谨向各位致以丰收的祝贺和更加美好的新年祝愿。回首一年来,《工程地质学报》在各位的热心扶植与支持下,共发表论文151篇。论文既有对工程地质学理论的探讨,又有众多工程勘测的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工程地质及相关学科的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工程建设中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工程涉及到水利水电与电力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城市工程等一系列大、中型建设项目,重点探讨了边坡、地下洞室、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裂缝、各类土质及土力学问题。在技术方法上,…  相似文献   
68.
69.
东秦岭及邻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3):353-363
区域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必须以岩石圈物质分异的观点来认识地壳地元素迁移和演化,必须以大区域地壳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指导局部地区的基础地质认训和找矿问题,这是由于地壳与地幔体系的物质运动是不平衡的,明显具分异特征,为些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是不均一的,这就决定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从东秦岭及领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研究入手,探讨该区不同构造环境中金(银)成太  相似文献   
70.
龚鹏  马振东 《地球科学》2013,(Z1):113-125
找矿模型建立、异常识别和异常评价是矿产预测中的3个主要环节,仅从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和评价的视角进行探讨.首先,讨论了衬值异常、比值异常识别的方法和应用效果;其次,阐述了规格化面金属量、相似系数、剥蚀系数等3个评价参数的定义、内涵和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论述了其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衬值能够有效识别弱缓异常,优选的元素对(组合)比值可以识别不同矿化类型和同一矿化类型成矿元素的主次;而重新厘定的规格化面金属量是示踪典型矿床主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重要参数之一,相似系数和剥蚀系数分别是评价"观测样本"(预测区)与"标淮样本"(典型矿床)相似程度和剥蚀程度的重要指标.总之,无论是异常识别还是异常评价,其关键在于元素组合选取的合理性和遵循成岩-成矿-成晕同系统性以及多参数联合示踪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