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应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对火山岩进行构造环境、成因及岩源示踪时,首先必须在宏观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结合当时所形成的各类地质体岩石类型组合来恢复,它是宏观构造环境判别的基础;其次,由于构造环境时空复杂性,需采用“两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是多元地球化学信息示踪,二是不同岩类的时空配套;第三,在选择判别图解时,弄清前人图解的应用前提、适用范围和条件,切忌乱套瞎投.在此思想指导下,侧重对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霞若—拖顶地区两类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多元地球化学示踪,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东侧的基性火山岩产于大陆裂谷环境,而西侧中-基性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特征;(2)两者火山熔浆均源自富集地幔,东侧来自均一的富集地幔,而西侧富集地幔具不均一性;(3)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形成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43.
东秦岭及邻区各矿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振东 《矿床地质》1992,11(1):54-64
区域成矿带Pb、S、H、O等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是阐明矿带内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东秦岭及邻区成矿规律的地球化学研究中把同位素示踪作用与各构造环境中源区和物理化学条件结合起来,把矿带内Pb、S、H、O等几种同位素示踪作用互相联系起来,较好地揭示了东秦岭及邻区区域地壳(岩石圈)演化过程中成岩、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44.
湖北黄石地区水体砷背景及其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石地区各类水体中砷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调查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砷的背景值含量范围为0.52~5.46μg/L,这一值代表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砷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是制约区域水体背景值的主导因素.碎屑岩区水体中As的含量相对较高,pH为中-酸性(6.54~7.14),电导率也很高(R:600~1860μΩ-1).3)区域水环境污染有两类,一类自然污染源是中生代中酸性岩体与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夕卡岩型矿体矿化裂隙水及流经二叠系梁山煤组(P1l)和龙潭组(P2l)煤系溪水;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源,它们是选矿厂、化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等工业废水.4)各类水体中砷元素的含量、元素组合及pH、Ec等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5.
各位委员 :2 0 0 1年 10月 ,在成都召开的青年工程地质工作者座谈联谊会上 ,对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进行了改选 ,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是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单 :主任委员 :许 强 (成都理工大学 )副主任委员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秘书处挂靠单位 :李 晓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张东升 (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勘测处 )胡卸文 (西南交通大学 )石振明 (同济大学 )王建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刘丰收 (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  相似文献   
46.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土壤铜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生代含铜花岗闪长岩是长江中游沿江铜矿庥区内区域土壤铜污染的主要自然源。(2)矿集区内土壤铜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两类土壤污染在土壤全量铜、有效态铜和铜含量垂向分布及土壤pH、R(电导)等理化性质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7.
10多年来 ,泛美卫生组织 ( PAHO)和世界卫生组织 ( WHO)致力于提高对如何减轻甚至避免那些卫生设施易受自然灾害损坏方面的认识。事实上 ,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的医院没有必要因地震或飓风的事情而困扰。然而 ,所发生的经常完全如此。不夸张地说 ,在加勒比海的很多卫生设施都随一个接一个的风暴而“飘”走了。 1 966年在基兹 ( St.Kitts)和尼维斯开业的 JN·法兰西医院已遭过 1 0次飓风的重大破坏。 1 995年的路易斯( L uis)飓风严重地袭击了该医院 ,随后进行了修复 ,但在 1 998年乔治 ( Georges)飓风中JN·法兰西医院的屋顶又一次被摧…  相似文献   
48.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Cd来源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四川成都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通过先线性回归再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浅层土壤Cd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得出浅层土壤中Cd的回归方程及其由元素组合表征的2类来源:自然作用与人为作用。龙门山岩体、沉积地层和硫化物矿床是Cd的主要自然来源;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染是Cd的人为源,表现为人为作用与自然作用的叠加这为生态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9.
长江中下游区域地壳热结构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地测制了从基底到盖层两条基干剖面,分析了上地壳不同构造层各岩类U,Th.K自发裂变产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各结构层热流值、各层配分比例及温度分布;对于下地壳,则利用地震波速与热产率、热流和温度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估算,从而建立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热结构模型。长江中下游地壳热流(qc)为31.27-32.17mW·m2,占地表热流的50.8%~53.69%;下地壳在整个地壳热流值中所占比例最小(约3.0%-7.5%);地幔热流(qm)约占地表热流的一半  相似文献   
50.
遵循"以矿找矿"和铜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套叠成矿作用的准则,以地球化学成矿成晕机制为指导,以勘查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高精度的分析测试技术位支撑,在江西城门山铜矿深部及外围开展建立已知矿区三维地质、地球化学定量模型,建立深部成矿成晕机制与地表地球化学示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