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75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遥控深潜器(ROV)上进行的深海甲烷水合物形成的野外试验PeterG.Brewer等天然气中的格状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分子以1:5.75的理想克分子比值结合的物质,具有冰状结构,五角十二面体几何形状,是浅海岩石圈的普通成分。气态水合物形成的现象是上世...  相似文献   
122.
科技期刊是反映科学技术产出水平的窗口 ,其期刊和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众所周知 ,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有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 ,英国的《科学文摘》(SA ) ,前苏联的《文摘杂志》(Pж )和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 ,即 6大检索系统。但最有影响力的引文索引类期刊 (或光盘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编辑出版的《SCI》、美国的《EI》以及美国的《科学技术会议录》(ISTP)。《SCI》主要收选国际范围内期刊的数、理、化…  相似文献   
123.
生物硅质沉积物转变成瓷状岩和燧石,其成岩途径是从蛋白石-A变为蛋白石-CT,最后变为石英.因为矿物相的反应率很低,所以这个反应序列被认为在现代深海沉积条件下要几千万年才能完成.因此,燧石或瓷状岩通常发现在老于中新世的远洋和半远洋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124.
按照 Wilson( 1 965)的定义和后来的研究 ,大洋脊—脊转换板块边界具有独立的、宽为几公里的走向滑动变形带 ( Fox和 Gallo,1 984)。与巨大的大陆走向滑动带不同的是 ,后者的走向滑动分布在宽阔 ( 1 0 0 km)的复杂变形带中。本文的大洋转换边界 ,与 Wilson的模式相反 ,被描述成复杂的、宽阔的 ( ( 1 0 0 km)多断层带。我们也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帮助确定是什么因素引起了一种或他种类型的大洋转换边界的发育。1  Romanche多断层转换体系Romanche转换边界是洋中脊体系中最长(约 90 0 km)的转换边界之一 ,滑移速率为 3 2mm/ a,年龄偏移为 55M…  相似文献   
125.
地中海西部或阿尔沃兰(Alboran)海被弧形山带环绕.山带由西班牙南部和非洲北部的贝蒂克(Betic)、里夫(Rif)和泰勒(Tell)山脉组成,构成了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系的西端.其发育在某种程度上与非洲和伊比利亚之间晚中生代至第三纪的会聚有关.  相似文献   
126.
新石器人类活动反映了中国长江三角洲海平面控制地形的变化D.J.Stanley等该地质一考古学综合调查主要研究早、中全新世时期长江三角洲平原上影响新石器人类迁徒的环境限定因素。最近的资料表明:(1)该三角洲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虽然比中国内陆早期的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127.
冈瓦纳泛大陆完全拼接起来是在寒武纪的某个时期,·最激烈的阶段在大约600Ma和500Ma期间,其间发生了西冈瓦纳(非洲和南美)和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部分克拉通之间的碰撞事件以及沿东冈瓦纳古太平洋边缘的变形事件.这些在此被称为泛非事件(广义),但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在非洲叫作泛非事件,在南美叫作Brasiliano,在南极洲叫作Ross事件。最近几年,人们试图用全球板块构造来解释泛非造山运动和泛大陆组合.在此,我们综合现有的地质年代、构造和古地磁资料来看一看亚皮特斯洋的张开与泛非选…  相似文献   
128.
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意地证实所提出的这个假设,因为撞击坑被侵蚀掉,或被俯冲消失。  相似文献   
129.
印度洋中部的大洋岩石圈由于与板块边界地形有关的压应力十分集中以及印度与亚洲的持续碰撞等原因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变形。变形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 :①大洋岩石圈和上覆沉积物的长波长(100~300km)褶皱作用 ,②5~20km宽的断块的逆断裂作用。ODP116航次站位测出了变形导致的一个大的构造不整合的年代 ,表明印度洋中部岩石圈的主要变形时期开始于8.0~7.5Ma(116航次船上科学工作组 ,1987 ;Cochran,1990)。该变形的位置处在板块动力环境 ,过去认为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被分为印度板块、澳大…  相似文献   
130.
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扩张的潜在关系C.J.Northrup等Molnar和Tapponnier(1975,1977)首次提出亚洲的许多构造特征与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带中的地壳碎块侧向消亡有关.他们认为欧亚的东缘为一自由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