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7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中甸铜钼多金属矿集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区内绝大多数矿床与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岩浆活动有关,目前两期斑岩锆石氧逸度及差异性成矿研究薄弱.对4个斑岩体5类岩石的锆石开展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数据经筛选检验后进行了氧逸度估算.氧逸度结果由高到低为:地苏嘎铜矿晚三叠世石英闪长玢岩(Ce4+/Ce3+比值为515)、休瓦促...  相似文献   
12.
川滇新裂谷作用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除大量玄武质岩浆喷溢外,在元谋朱布、黑泥坡等地见超基性岩体侵入,赋存有铂钯矿床.文章通过分析黑泥坡、朱布超基性岩体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元谋地区地质特征,提出了元谋地区超基性岩体铂钯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云南省中甸地区燕山晚期是格咱岛弧最重要的斑岩型Mo多金属成矿时期,本文选择该区铜厂沟大型斑岩型钼铜矿Ⅳ号花岗闪长斑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斑岩体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和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方法】本文对Ⅳ号花岗闪长斑岩体原岩及不同蚀变带岩分别做了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运用标准化Isocon方法对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质量平衡及迁移量计算分析。【研究结果】斑岩体矿化蚀变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各个蚀变带中主要迁入Si O2、K2O、挥发分等主量元素,大量迁出Na2O;而Al2O3、Ti O2、P2O5等主量元素和Zr、Nb、Hf、Th、Ta等高场强元素及稀土元素迁移活动性差,为惰性组分;Cu、Pb、Zn、Ag等成矿元素和Sb、As指示元素具有大量外迁的趋势,反映岩体外围具有找相关矿种的潜力;绢英岩化带与Mo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钾硅酸盐带;Mo与Cu二者具有不同的沉淀...  相似文献   
14.
官房铅锌钨矿区团山矿段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内,钨矿矿体规模中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复杂,包含有3个含水层组.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是矿体顶底板围岩岩溶裂隙水中的地下水.利用大井法对矿区的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1300和1400 m水平段正常涌水量分别为21587、9997和4484 m3/d,最大涌水量分别为64761、29991和13452 m3/d.  相似文献   
15.
铜绿山铜铁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最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矿床的形成与铜绿山石英闪长岩株体密切相关,矿体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产于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形成钙-镁复合型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化。围岩蚀变由致矿岩体到接触-蚀变矿化中心为:绢云母-绿泥石-钾化带、高岭石-绿泥石-弱矽卡岩化带、皂石-绿泥石-强矽卡岩化带。蚀变矿化期次可分为岩浆-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岩浆-热液期可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绿泥石是钻孔岩芯中出现最多且分布最为广泛的蚀变矿物之一。经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从蚀变矿化中心到外围,绿泥石出现由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逐渐转变为镁绿泥石,且绿泥石Fe-OH特征吸收峰位值(Pos2250)显示出从高值变为低值的趋势。结合其他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文章提出绿泥石的高Fe-OH特征吸收峰位值(Pos22502253 nm)与金云母、蛇纹石、绿帘石、皂石和高岭石的大量出现,对指示铜绿山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化中心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岩相古地理找矿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950年以后,沉积学已从纯理论科学逐渐成为应用科学,尤其在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方面显示出其重要作用。1950年Kuenen和Migliorini发表的具划时代意义的《浊流作为递变层理的成因》一文,开始了浊流研究的新篇章。60年代的沉积体系理论(Fisher,1969;G allo-way,1983)和80年代末出现的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理论也被认为是地质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滇西弥渡盆地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陷特征及环境演化,开展了弥渡盆地各级阶地沉积物的热释光测年、沉积相和孢粉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弥渡盆地西侧至少发育5级阶地,对应于5次间歇断陷阶段,重点调查弥渡盆地西侧的奇家营I级阶地、龙华寺Ⅲ级阶地、平安庄Ⅳ级阶地、大树坪V级阶地.I级、Ⅲ级、Ⅳ级和V级阶地热释光测年值分别为200.48±22.05ka,239.06±26.30ka,320.85±35.29ka和332.07±36.59ka.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弥渡盆地的地貌格局形成约33万年来的间歇式断陷运动,而且表现出早期断陷速率快,晚期断陷速率减缓的趋势.从沉积特征分析:早期沉积特征中出现半深湖沉积物,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快,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强;晚期主要以湖泊近岸、浅湖为主,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慢,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弱.通过阶地堆积物沉积相和孢粉分析研究显示,更新世中晚期弥渡盆地沉积环境主要为山间盆地河湖环境,气候由凉爽湿润→温暖湿润→凉爽湿润转变的特点.弥渡盆地西缘、北缘发育较多洪积扇,洪积扇以线性排列,东缘洪积扇较少,多为单个扇体,说明盆地西、北侧断陷速率相对较快.盆地西侧的洪积扇,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变细,扇面坡度由大变小,说明北段断陷运动较强.这一现象说明盆地近代具有向北掀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世涛  冯庆来 《地质通报》2000,19(4):416-421
介绍了沉积混杂岩的识别方法 ,提出了造山带沉积混杂岩区区调研究的技术路线 ,建议沉积混杂岩的制图单位采用三级划分体制 :一级为沉积混杂岩带、二级为沉积混杂岩层、三级为沉积混杂岩体。以中甸地区为例示范了这些制图单位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沉积混杂岩的认识方法,提出了造山带沉积混杂岩区区调研究的技术路线,建议沉积混杂岩的制图单位采用三级划分体制:一级为沉积混杂岩带、二级为沉积混杂岩层、三级为沉积混杂岩体。以中甸地区为例示范了这些制图单位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发生的两次高位大型滑坡,形成堰塞体阻断金沙江,其溃决洪水对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与工程验证、遥感影像、倾斜摄影测量、岩体微观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格滑坡发育于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坡体属于河谷型构造破碎松散体;(2)坡体物质主要由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岩块和强变形错动带(糜棱岩带、碎裂岩带、断层泥)组成,镜下岩石结构破坏严重,岩石强度显著降低;(3)断层破碎带控制滑坡体两侧及后缘边界,为滑坡提供了侧向及后缘的切割面;(4)不连续错动带为白格滑坡的滑动层,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发生贯通,导致坡体发生多期次崩滑;(5)综合坡体失稳启动分析,白格滑坡为"推移式+牵引式"混合型滑坡;(6)白格滑坡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下促进形成,加之金沙江对坡脚掏蚀,松散体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剪切破坏致使滑坡发生.白格滑坡事件可为研究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中大型滑坡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