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稠油在二连盆地内广泛分布,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两类。原生稠油来自未成熟或低成熟的白垩系烃源岩的直接排烃和原油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主要为普通稠油(粘度为100~5000mPa·s),而次生稠油则是原生稠油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等次生稠变的产物,并具有不同的稠化程度。基于大量稠油物性、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分析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稠油的特征,并根据稠化程度的差异将二连盆地稠油归纳为一个稠变序列,即低成熟—未成熟稠油(粘度100~2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5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1000~50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00 mPa·s)。随原油稠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产物从普通稠油变化为特稠油。原油在盆地斜坡带和凹中隆起的高部位最容易发生次生稠变而形成稠油。多种稠变作用的叠加是二连地区稠油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以天湖东岩体为例,探讨中天山澄江期片麻状花岗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天湖东岩体是岛弧钙碱性火山—沉积岩系经原地改造的产物,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707.7±4.9Ma。花岗岩形成作用的动力、热力来源可能与向塔里木大陆俯冲的天山岩石圈的拆沉有关。在造山过程晚期-期后的挤压向拉张转变过程中,拆沉导致的底侵和内侵引发了地壳岩石的脱水和熔融,所产生的熔体-流体上升并将较浅层次的变质岩改造为片麻状花岗岩。变质峰期以后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为熔体-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93.
A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成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A型花岗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其分布不仅限于大陆内部裂谷带,相当一部分产在显生宙造山带,还可出现在现代洋脊和岛弧区,但它们都是张性构造环境下的产物。关于其岩石成因目前尚有争论,但下部地壳部分熔融的假设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类岩石的许多特征,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矿化主要是锡、铌、钨、锌、锆、稀土、钽、铀和钍。  相似文献   
94.
钨和锡—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连兴  杨浩 《地质论评》1990,36(4):298-304
钨和锡是大陆地壳背景上形成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元素。该类矿床中钨和锡的高含量往往与基底岩系中这两种元素的初步富集有关,因而反映了大陆地壳的富钨、富锡特征。海底热液、陆源沉积和岩浆热液等地质作用的叠加可使基底岩系中的钨和锡发生活化转移而进入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5.
中天山尾亚杂岩体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浩  顾连兴 《铀矿地质》1990,6(3):156-162,178
对尾亚杂岩体钾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的详细研究发现,它们符合幔-壳二元混合模式。即地幔来源的铅和不同数量的地壳来源的铅的混合。经计算,其中约有25%—37%的铅来自上地幔,而63%—75%的铅来自地壳,该区陆壳平均年龄约2450Ma。本区岩石铅同位素组成与中国东部不同,显示贫钍富铀的特征。铅同位素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尾亚杂岩体系幔-壳混合源的同熔系列花岗岩。  相似文献   
96.
论安徽省姑山铁矿床的热液成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姑山铁矿床产在燕山期辉石闪长岩与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砂页岩的接触带上。矿石具有典型的斑状、球颗状和骨架状结构。镜下研究表明,这些结构不是矿浆结晶的产物,而是热液成因微晶赤铁矿在后期地质过程中发生变晶生长所致。矿床中的蚀变和矿化自下而上呈现规律性的分带。碳酸盐化是特征性的蚀变类型,其形成与成矿密切有关,并可作为一种近矿找矿标志。在热液成矿过程中,辉石闪长岩中的铁很可能以羰基络合物的形式发生活化转移。在热液演化过程中由于氧逸度的升高和碱度、压力的降低,羰基络合物发生分解而使铁在接触带附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97.
长江中下游初期裂谷及其找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裂谷区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壳幔结构特征,本文探讨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以后具有大陆裂谷初期阶段的特征,并指出在这个带中找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8.
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往往同时存在六方和单斜两种同质多象变体.徐国风(1978)曾对六方磁黄铁矿和单斜磁黄铁矿的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作过系统介绍. 在矿相显微镜下研究磁黄铁矿,目前通常采用铬酸饱和液浸蚀法.由于单斜磁黄铁矿比六方磁黄铁矿更容易受到铬酸腐蚀,故浸蚀后单斜磁黄铁矿反射率降低更加显著.但是,这种浸蚀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缺点:第一,每次浸蚀耗时1小时左右,工作效率甚低;第二,浸蚀强度不易控制,浸蚀过度和浸蚀不足都会使两种变体之间的反差降低. 近年来,国外多采用磁性胶体法研究磁黄铁  相似文献   
99.
江西武山与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伴生的燕山期侵入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研究表明,江西武山与中石炭世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伴生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属于徐克勤等所称的过渡型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类。在华南各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与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伴生的花岗岩类大多属同熔型花岗岩类,成矿后常受同熔型花岗岩类的改造和叠加,这是华南型矿床不同于黑矿型和塞浦路斯型的重要特征,也是大陆地壳上多期多次花岗岩类形成作用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0.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位于康古尔弧后盆地闭合带东段,该盆地于石炭纪末因弧-陆碰撞而闭合.二叠纪时本区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相近的、如下一组地质特征:1)2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有一部分产有工业铜镍矿床);2)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3)形成深度较浅(8~12 km)的韧性剪切带;4)原地改造型片麻状花岗岩;5)块状过铝花岗岩;6)与过铝花岗岩有关的锂铍伟晶岩矿床.此外,黄山-镜儿泉位于一个被推测为巨大镁铁质岩体的区域布伽重力和航磁高值区的边部.该处在人工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个波速为6.99 km/s的高速层,其厚约22 km.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在二叠纪时期是一个热穹窿,其面积约5000~8000 km18,而该热穹窿乃由地壳内部的一个幔源岩浆内侵体所引起.正是这个内侵体在黄山谎儿泉地区造成了地壳岩石的低压高温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在内侵体热量和流体的影响下,韧性剪切得以在壳内较浅层次发生.与内侵有关的变质-超变质作用所释放出的流体和熔体强烈改造韧性剪切和细粒化的地壳岩石,即形成了片麻状花岗岩.部分熔融所产生的过铝花岗岩形成了以锂、铍等稀有金属为特色的伟晶岩矿床.本区存在同时代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表明底侵与内侵曾在这里相伴发生.众多的锾铁-超镁铁岩是底侵和内侵岩浆在地壳浅部的显示.侵入岩的年龄数据似乎表明,本区直接来自幔源岩浆的镁铁-超镁铁岩就位最早,与底侵有关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次之,而作为内侵产物的过铝花岗岩最晚.过铝花岗岩与镁铁-超镁铁岩之间的时差可能代表了从幔源岩浆结晶到由内侵产生的岩浆结晶之间的时差.康古尔断裂是一条超岩石圈断裂,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幔源岩浆提供了良好的上升通道,因此内侵很容易在此地此时发生.与底侵一样,内侵是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花岗岩浆生成的重要机制.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人工地震中部地壳高速层、时代相近的地表锾铁-超镁铁岩、低压高温变质岩、混合岩、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原地改造成因片麻状花岗岩、异地过铝花岗岩和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过铝花岗岩中的幔源岩石包体或幔源流体可以用作为内侵体的识辨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