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艳华  顾明光  徐岩  余盛强  王加恩  贺跃 《地质通报》2011,30(11):1661-1670
陈蔡群是浙东南地区重要的岩石单位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华夏地块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众多地质学家对其开展过研究工作。选取浙江省诸暨市孝四地区的陈蔡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同位素定年工作。锆石CL图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锆石均为变质锆石,17个分析点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435Ma±4Ma,属于加里东期,此年龄代表了诸暨地区陈蔡群的主变质年龄。结合华南已报道的高精度加里东期年龄纪录,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发生的时限和运动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加里东运动主要发生于420~445Ma之间,435Ma为其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四川省地质构造后期演化及其变形特征的综合研究,结合主要含煤岩系分布及聚煤特征,将四川省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为川南-黔北、华蓥山、米苍山-大巴山、龙门山、川中、大凉山-攀枝花、盐源、巴颜喀拉、西秦岭9个二级赋煤构造带。以构造研究为主线,根据主要含煤岩系和煤层赋存特征与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煤田地质勘查资料以及典型控煤构造特征分析,研究区控煤构造可划分为5大类14种类型,虽然构造样式丰富,类型多样,但主要以挤压构造样式的褶皱断裂组合和逆冲断裂组合为主,其它各类构造样式虽有发育,但数量较少,规模一般也不大。  相似文献   
53.
徐岩  胡艳华  顾明光  卢成忠 《岩石学报》2013,29(9):3131-3141
出露于浙江省东南部的大爽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227±2Ma,属印支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岩石低Na2O、富K2O,A/CNK=1.26~1.49(大于1.1),为强过铝质、钾玄质系列花岗岩;岩石稀土总量较高,富Sr(Sr=874.6×10-6~1158×10-6),贫Yb(Yb=3.00×10-6~3.92×10-6),富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具轻微的负铕异常(δEu=0.68~0.70);相对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岩石具有较高的初始锶比值(I Sr=0.710718~0.711008)和较低εNd(t)值(εNd(t)=-10.9~-11.1),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体岩浆源区为古老的地壳物质。综合分析认为大爽岩体是古老地壳部分减压熔融的产物,受控于印支造山后的伸展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54.
通过1:250 000衢州区域地质调查,在武夷地块浙西南地区发现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该套岩石在金华、龙游-带呈面状分布,金华张村出露最为完整,主要由辉石角闪石岩、角闪石岩、斜长阳起石岩、斜长辉石岩和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对辉石角闪石岩与阳起石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分别获得其成岩年龄为1 834±14 Ma(MSWD=0.23,N=16)、1 839±17 Ma(MSWD=0.22,N=11),暗示这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为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发现表明,约1 830 Ma武夷地块处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同时该时期武夷地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以致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由地幔对流作用引发的基性岩浆活动,推测在约1.83 Ga武夷地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55.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广超    马海州  隆浩  陈忠  张西营  周笃筠 《中国沙漠》2008,28(6):1073-1077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2 800—11 800 cal a BP之间,DG03孔沉积物主要以砂为主,含少量的粉砂和粘土,表明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强,湖泊水位较低,尕海地区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干旱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该区域对全球性的YD事件的响应;全新世早中期(11 800—5 600 cal a BP),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弱,湖泊水位较高,气候环境相对湿润;全新世中晚期以来(5 600 cal a BP以来),沉积物中砂粒组分含量越来越多,粉砂和粘土含量越来越少,平均粒径越来越大,钻孔地点的水动力越来越强,该区域经历了一个干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 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 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 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 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 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 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 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kaB.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 5.1~1.7kaB.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 1.7~0kaB.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 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 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相似文献   
57.
选用频率、振幅、连续性及内部反射结构4个地震参数,对叶鲁番-哈密盆地SB(胜北)地区中上侏罗统主要层系进行了地震相分析,作出了地震相平面分布图。经过综合解释,把地震相转换成了沉积相。该区中晚侏罗世主要发育冲积扇、泛滥平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58.
59.
试论浙东不同盆地塘上组的层位及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剖面研究,证实了浙东不同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并非都为同一层位。天台、丽水及缙云壶镇、舒洪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整覆于馆头组沉积岩之上,其上为两头塘组整覆,层位大致与馆头组上部相当,为下白垩统。小雄盆地上部原称塘上组的一套火山岩,其岩石组合、地层层序、生物化石组合和同位素年龄等与浙东其他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不相同,成岩时代在81.5—92.9Ma,产晚白垩世翼龙和鸟类化石,覆于永康群朝川组之上,其层位大致与永康群方岩组和天台群赤城山组相当,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60.
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柴达木地块在中生代以前的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柴达木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基底,基底存在双重结构,包括元古宙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柴盆周边古老山体出露有下元古界区域热变质作用形成的达肯大坂群和金水口群,以及中上元古界的小庙群、冰沟群和丘吉东沟群。柴盆基底多登—小柴旦一线可能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断裂带",断裂带西北部的基底塑型强、埋深大,新生界地层发育;而东南部基底具刚性,埋深较浅,第三系不发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盖层。自显生宙以来柴达木的演化,是与新元古代联合古陆的裂解,再到二叠纪中期北半球劳亚古陆形成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一致的;寒武纪时,柴达木地块还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后逐渐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时已位于北纬12.7°。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形成,特别是中生代后逐渐演化为现今盆—山模式,主要是受到周边断裂带的控制,即柴北缘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因此,柴达木地块的演化,是在与周边地块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