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闽江下游流域处于陆-海-气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是对环境演变响应的敏感地带,是东南沿海考古研究的热点区域。探明古人类活动范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对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算GIS成本距离,生成各遗址点的不同成本面,结合遗址域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青铜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及土地利用格局,重建区域各时期的潜在人口规模。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壳丘头文化至青铜时期黄土仑文化,闽江下游流域聚落遗址的遗址域面积,可获取土地面积及实际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多。随着文化发展进程的递进,区内史前人类对涉足地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不同遗址间古人类的交流频率与之相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有关。重建结果显示,区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较大增幅出现在昙石山下层-昙石山和黄瓜山-黄土仑转换期,推断人口压力与文化演替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2.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海岸沙丘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该文对福建东南漳浦古雷海岸沙丘剖面(GL)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参数和成因判别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对冬季风强度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气候记录和泥炭地质记录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 300年以来海岸沙丘记录的冬季风环境演变信息,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680-11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总体较弱,后期表现为增强趋势,反映风暴潮活动频繁、气候温暖的海岸环境;1100-17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波动增强,反映风沙活动强烈、较寒冷的海岸气候环境;1700AD至今,冬季风强度波动减弱,反映海岸气候环境在波动中回暖、风暴潮活动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33.
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海南岛东北部JSD2和PQR2两个典型海岸沙质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共采集10个测年样品和89个指标分析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JSD2和PQR2剖面砂样以中细沙为主,粒度众数在225~400 μm之间。风沙沉积后受化学风化作用呈现淡红棕色至红棕色;2)JSD2剖面OSL年龄范围为(2.20±1.09)~(9.89±1.65) ka,属于全新世风沙沉积;PQR2剖面年龄范围为(3.41±0.78)~(22.50±1.07) ka,上部为全新世风沙沉积,下部为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老红砂层;3)综合海南岛和华南其他海岸沙丘、海岸风沙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区全新世海岸风沙沉积年代序列可划分为10.5~6.0 ka B.P.和6.0 ka B.P.以来两个阶段,华南热带与亚热带海岸风沙活动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4.
对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形沙丘表层78个风成沙样的粒度分析表明,平均粒径均值为220 μm,平均中值粒径为299 μm,标准偏差平均为1.98,偏度平均为-0.29。纵向分布上,从风蚀洼地到迎风坡下部,风成砂的平均粒径和分选性波动变化明显,沿迎风坡向上平均粒径减小,在脊线附近有较粗粒径的分布带。在沙丘背风坡平均粒径减小、负偏增加、分选性较差。在粒度参数等值线及三维分布方面,风蚀洼地和迎风坡下部呈现沿沙丘轴向交替分布的封闭等值曲线,两侧沙臂粒度参数大小波动变化,沙臂北翼坡脚粒度组成呈现很高的负偏和峰度值,反映在区域风况作用下,抛物线形沙丘本身地形起伏、两侧沙臂灌丛沙堆分布对沙丘表面风沙流运移有影响,风沙流与沙臂斜交在背风坡产生涡流引发较强的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35.
以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科任剖面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Fe2O3为主,含量范围依次为68.88%~93.77%、9.03%~19.1%和2.14%~5.32%;干旱型元素CaO、Na2O、MgO和K2O的含量均小于0.5%,K2O的含量略高于2%,表现为较强烈淋溶;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值等均表明,科任剖面老红砂总体上属于轻度富铝化。(2)对特征元素组合、元素比值和磁化率等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科任剖面记录了较干冷—暖湿—干冷—暖湿4个阶段的气候变化:55.9~43.9 ka BP和27.0~10.8 ka BP两个时期,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烈,为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阶段;43.9~27.0 ka和10.8 ka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为风沙经历强烈风化和红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36.
姜锋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王贤立  夏菁 《地理研究》2015,34(8):1559-1568
运用探地雷达对河北昌黎海岸带横向沙脊的沉积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对探地雷达探测影像进行处理与解译,获得海岸沙丘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海岸横向沙脊沉积构造图像,包括沉积层理的倾向、倾角与平面展布信息等。研究发现,昌黎海岸横向沙脊北段的沉积构造主要由高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组成,两者之间界面应为古海滩沿岸沙坝的顶面。界面以上发育稳定的向SWW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倾角约为30°~32°,为向岸风作用形成的前积层理;横向沙脊的丘顶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可能是沙丘脊顶部沉积作用对风向季节性变化的响应。界面以下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波浪作用形成的海滩沉积构造。结合前人对探测区地层调查以及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岸线变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海岸横向沙脊是大约2000 aBP以来,以澙湖海滩沿岸沙坝为基础经长期风力吹扬作用持续增长而发育的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37.
近2000年来福建南部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部漳浦地区赤湖海岸沙丘(CH)和大澳海岸沙丘(CDS)近2 000年以来海岸风沙活动历史及其东亚冬季风(EAWM)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野外沙丘剖面沉积构造考察基础上, 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重建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序列。结果表明: (1)漳浦海岸有近2 000年来发育的多期海岸风沙沉积, 其中, CH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期分别为BC100–AD300年、AD500–AD870年、AD1050–AD1380年; CDS沙丘记录了AD200年左右、AD1040–AD1280年以及AD1410–AD1710年3个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期与我国东部海岸、东北亚及西北欧海岸风沙活动期大体一致。可能反映了近2 000年以来北半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大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各个区域海岸风沙活动起止时间的不同, 反映了各地所处大气环流系统位置的分异或是地方性因素的差异。(3)东亚冬季风对福建南部沿海的风沙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讲, EAWM强盛时, 海岸风沙沉积比较活跃。虽然在最近2000年的冷暖期都有海岸风沙沉积, 但在暖期仅限于EAWM相对强盛的时期。EAWM影响范围广阔, 是东亚海岸风沙活动周期具有准同时性的基本驱动因素。此外, 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影响EAWM的强度驱动海岸风沙活动的阶段性发生, 因而对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产生间接影响。本文讨论近2 000年以来季风区海岸沙丘演变序列及驱动机制, 可提取百年尺度上的海岸沉积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8.
MIS 3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场发育模式和局地风场发育模式,不同模式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同。②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多堆积于末次盛冰期(LGM)以后,且主要发育于晚冰期(15 ka BP)以来的不同时段,冰川退缩地表裸露,丰富的冲洪积碎屑物源可能是风成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更早时段的风成沉积因LGM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所致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未能保存。③ LGM以来风成沉积过程受区域及全球古气候环境共同控制,波动变化剧烈;其对30°N夏季太阳辐射、印度季风及西风变化信号的指示有所差异,但对YD等全球气候冷事件有较好记录,其沉积过程与高原面上其他区域既存在对全球古气候响应的同步性,又有其区域独特性。④ 流域内风成沉积的强烈堆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并非简单对应关系,呈现出较复杂的响应模式。说明高山河谷环境的风成沉积除受大区域气候影响,还受许多局地环境因素控制,古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复杂。  相似文献   
39.
对福建海坛岛青峰老红砂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测年数据,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探讨了老红砂发育过程及其与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QFS剖面沉积年龄为110~33 ka,起始发育年龄延伸到了末次间冰期。主要涵盖了MIS5c~MIS3阶段,其中存在4个快速堆积期。结合已发表的年代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前人得出的老红砂发育在末次冰期以来的结论需要得到修正。 华南老红砂发育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均有发育,高海面(>-50 m)或较高海面(-50~-70 m)时期是老红砂普遍发育期。区域地壳运动叠加海平面变化造成闽南和闽东北老红砂的沉积差异:海退过程中的较高海面时期北部先发生快速堆积;海侵过程中的较高海面时期南部先发生快速堆积。LGM(海平面<-70 m)期,老红砂不发育。 老红砂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沉积速率体现了源区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老红砂物源输送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4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